【來論】建“助商濟困”機制 營商環境更上層樓近日,香港連鎖餅店Crostini突然宣布全綫結業,創辦人聲稱“禁追租令”期滿後即被業主追租,3間分店被執達吏封舖,引致連鎖反應。 連鎖餅店結業 恐非個例 這個連鎖店的結業引人注目,但這不是個別案例,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便指出,為期3個月的“禁追租令”7月底結束後,8月約有8,000間食肆遭業主追收累計欠交的租金,擔心多達2000間食肆因未能繳付欠租而陸續出現倒閉潮。 如今在香港,因交不起租金而面臨倒閉的,不僅僅是食肆,零售業、酒店業等也面臨同樣的困局。疫情爆發至今已31個月了,香港因防疫所需阻斷人流久矣;起初,商家還能捱一捱,誰料這一捱就是兩年多,至今還看不到盡頭,可謂彈盡糧絕,無以為繼,接二連三的倒閉潮令人憂心忡忡!如何幫助商家度過難關?需要全社會一起想辦法、伸援手。 做生意有虧有賺,原本是正常的事情,某些年份“流年不利”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但任何事情就害怕形成“潮”,如果出現倒閉潮,兵敗如山倒,往往產生骨牌效應,其危害至少有三: 倒閉潮骨牌效應 3大危害 其一,造成連鎖反應。一家餅店倒閉,甚至一個品牌的數家連鎖店集體倒閉,看似影響不大,其實背後關係到一個產業鏈,例如食材加工、外賣服務、食物包裝都會受到影響。一個行業與另一個行業往往相互交叉配套,A行業陷入倒閉潮,很有可能殃及B行業、C行業。 其二,造成恐慌心理。一個地方如果出現倒閉潮,必然打擊投資者信心,原本撑一撑還可以做好的生意,環顧四周,哀鴻遍野,擔心虧得更多,乾脆收攤子撤退;原本看好一個項目,努力一把也可以做起來,看到該地區的同行紛紛倒閉,也就不敢投資。 其三,重振市場艱難。一個地方一旦生意蕭條,客流量必然減少;客流量減少,則生意更不好做,如此陷入惡性循環,即便是今後宏觀經濟整體回暖,這個蕭條之地要恢復往日的繁榮頗不容易。 “禁追租令” 只能解燃眉之急 在本港第5波疫情期間,特區政府推出“禁追租令”,這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走訪了許多店舖、與許多租戶反覆交流後推出的一項措施,令租戶喘了一口氣,收穫了正面效應。 但“禁追租”僅限於3個月,3個月之後,租戶欠業主的租金還是要按合約支付的;誰曾料到這大半年來,疫情反反覆覆的,通關問題仍未解決,人流稀少,生意難做。租戶無錢交租,業主3個月未收租,更是着急。 “禁追租令”只能解燃眉之急,還不能最終救租戶於水火;為了讓商家賺到錢、市民敢消費,政府又推出人均10,000元的電子消費券,第一期5,000元已經發放,第二期的5,000元也即將發放。從第一期的效果看,起到明顯刺激消費的作用,但如果通關前景不明朗,電子消費券只可以再“刺激”一下,仍難以托起數以萬計、十萬計的中小企業。 業主租戶唇齒相依 須共度難關 時局維艱,大家都不容易,連許多大企業都喊出了“活下去”的口號,業主方和租戶都應認識到“活下去”的重要性;作為業主方,應明白一個道理:只有讓租戶活下去,自己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 試想,如果業主方不顧生意蕭條的現實,只管按當初的合約收取租金,只能逼着租戶走人,看眼前租金是一個子兒也沒少,沒有吃虧,但下一個“接盤俠”不知何時才能到位,如此形成的空檔期,卻也是一個子兒也收不到;另外,做生意講究人氣,如果一個片區的店舖接二連三跑路或倒閉,業主收回店面後又無法順利出租,勢必導致該片區愈來愈冷清,租金一瀉千里,算總帳,是賠是賺呢? 香港是一個商業城市,契約精神很重要,租戶固然有信守合約的責任;但香港也是一個懷仁向善的城市,正如羅文的《獅子山下》所唱“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業主方也應體恤租戶的難處,雙方協商,減免一定比例的租金,先度過眼前的難關。 在正常情況下,特區政府對市場“積極不干預”,但現在香港仍處於非常時期,面對倒閉潮的風險,政府有責任出手,“扶大廈之將傾”。 阻止倒閉潮 須各方合力 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對那些符合條件的租戶,給予適當的租金補貼;也可提供貼息貸款,幫助符合條件的租戶化解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對願意減免租金的物業方,政府亦可適度提供稅務寬免。總之,政府的“工具箱”裏的“工具”足夠多,應該可以找到最合適的。 阻止倒閉潮顯然不是政府一方的責任,有關方面都應盡一分力。對於銀行來說,今天幫一間店舖,明天就多一個客戶,銀行應關注中小企業的困境,在創新金融產品上想一想辦法,推出幾款“救命”的金融業務,幫助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度過難關;對於行業協會來說,幫助本行業的商家是份內之事,行業協會應該當好業主和租戶之間的協調人,促成雙方達成分期交租、減免租金等協議,為租戶減輕眼前的壓力。 本港社會各界亦應主動關注、關心、關愛中小企業,因為它們的生存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就業,而就業關係到千家萬戶的生計,也關係到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 在世界多家權威機構發布的評價報告中,香港的營商環境長期被評價為世界最佳。這些機構都有一套科學的評價指標,但以筆者之思考,評價營商環境最不可缺少的,應該是體現“助商濟困”的指標:商家在一個地方經營,如果遇到困難時,可以獲得來自政府和民間的多種幫助,就應給這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加分。 香港自開埠以來,都是以商業立身,在回歸後仍能保持“超級聯繫人”、中西“連接器”的優勢,靠的也是世界一流之營商環境。香港營商環境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低關稅、貨物自由進出、貨幣自由結算、國際貿易仲裁認可度高等等,這些優勢都十分寶貴,值得珍惜。此次疫情下商家經營艱難的現實啟示我們,香港的營商環境要更上一層樓,應該圍繞“助商濟困”建立一種機制、形成一種氛圍。如此,才能進入更高境界。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編輯: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