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香港積極應變邁向復常 4大看點上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主辦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如期舉行,吸引了來自全球120家銀行、證券、資產管理、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對冲基金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逾200名國際和地區負責人參與,盛會一掃疫情陰霾,展示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活力和機遇;闊別香港3年的國際七人欖球賽,上周也如期舉行,點燃了球迷久違的激情;一連5天的“香港法律周2022”,亦於周一(7日)開幕,全球的法律界精英滙聚香港,就爭議解決機制、促進司法公正、推動法治建設等一系列議題分享見解。 這一連串大事,標誌着香港已走向了經濟社會秩序復常之路。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金融峰會致辭中說到:“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機遇、時機,盡在香港,現在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好時候” 古語云:“大疫不過三”,新冠疫情肆虐近3年了,陰霾漸漸褪去,曙光就在前方,令人興奮!但復常並非簡單地回到從前,香港需要重新審視變化了的世界、變化了的環境,以智慧和韌性走好復常之路。 審視世界政經格局 訂發展策略 一、看世界:疫情過後有甚麼變化? 當市民為走出疫情困擾而欣喜不已的時候,香港已站在了新一輪競爭的起點上。環顧四周,世界已發生了不少變化,香港邁向復常之路,應從研判國際形勢開始。 與3年前相比,在美國主導下,世界的撕裂程度愈來愈明顯,全球化受到嚴峻挑戰,意識形態凌駕於國際規則之上;那些違反經濟常識的“對華脫鈎”言論,竟然有一定市場,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 比較而言,對全球經濟最直接、最明顯的影響是俄烏戰爭。這場戰爭令歐洲陷入了二戰以來“最寒冷的冬天”,不僅民眾缺少過冬的天然氣,而且由於能源成本上升,許多大企業也逃離歐洲,在美聯儲不斷加息的誘惑下,大量資金流入了美國。如今,烏克蘭成為一片焦土、俄羅斯變得愈來愈孤立、歐洲變得愈來愈困頓,美國援助烏克蘭花了點小錢,換來的是大量美元回流,是這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其他經濟體或多或少受到負面影響,而這場戰爭現在還遠遠看不到結束的迹象。 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特點非常明顯的經濟體,國際金融市場、能源市場、貿易格局等情況的變化,都會輻射到香港。香港的當務之急,是重新審視當下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揮積極應變的優勢,審時度勢制定發展策略。 做好實在準備 搶內地通關機遇 二、看內地:做好全面通關的準備了嗎? 疫情爆發以來,“與內地通關”一直是熱議的話題。現在通關的時機成熟了嗎?種種迹象表明,通關的希望愈來愈大。 也是在上周,中國最高層密集的外交活動引發世界關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分別會見了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亞、德國領導人,這4個國家分別來自亞非歐三大洲,與中國的關係很具代表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昨日出席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並訪問柬埔寨;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於上周(1至2日)訪問了新加坡。 再過些日子,相信中國領導人外訪和外國領導人訪華,還會陸續有來,反映在中共二十大後,中國的外交活動率先踏上了復常之路。雖然目前內地對疫情管控還很嚴格,但逐步放寬是大勢所趨。 香港與內地通關是遲早的事情,有朋友早就把通關的日子放上了賭枱;問題是,香港做好全面通關的準備了嗎?粵港澳大灣區是3地的共同家園,前海是深港合作的試驗田,內地的廣闊市場是香港期待已久的“大蛋糕”,“一帶一路”是香港與內地可以聯手挖掘的“富礦”,在這些方面,香港做了哪些謀劃呢?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空談只會蹉跎歲月,關鍵是要做好實實在在的準備,一旦通關就迅速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做大做強自身優勢 靠智慧+韌性 三、看經濟:如何做大做強自身的優勢? “香港已經重返國際舞台!”特首在國際金融峰會上如是說。當我們重返復常之路的時候,需要檢視一下,我們的優勢還在嗎?還可以做大做強嗎? 金融業是香港的支柱產業,國際金融峰會的熱度再次證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穩固,但有一個變化不容忽視:今年4月,新加坡的外滙交易量增長0.3%至每天5,495億美元,一舉超過了香港,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外滙市場。這提醒香港,提升金融業的競爭力仍然在路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峰會上表示,金融未來的關鍵詞是“金融科技”,“香港已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關於虛擬資產發展政策,為這些新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環境。”陳茂波還說,香港也會繼續加強建設金融基礎設施,例如推出一個在綫平台,連接中國內地、東南亞和其他地區的用戶,繼續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內地金融業人士在峰會上也表示,中國正在全速建設高質量的資本市場,香港作為高度成熟的資本市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以上這些都是做大做強金融業的利好消息,值得期待;但說了,不等於做了;做了,也不等於做好了,前路漫漫,仍須努力。同時,僅有金融業的“疫後覺醒”還不夠,特區政府應系統梳理香港的優勢和短板,把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結合起來,在市場不可為的地方,政府主動作為;在市場顯不出香港優勢特徵的場合,政府長袖善舞。只有做大做強香港的優勢,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撑。 後疫情時代 加快解決民生痛點 四、看民生:“痛點”怎樣盡快破解? 兩年多來,中小企業接二連三地倒閉,打工仔飽受減薪、失業之苦,特別是旅遊、零售、酒店、食肆、交通運輸等行業,成為疫情重災區;近日最讓港人依依不捨的是,屹立半個多世紀的康泰旅行社宣布全綫停業了。 香港邁上復常之路,市民對解決就業的期望值會迅速攀升,但短期內解決就業問題並非易事。目前全球經濟環境不明朗,金融市場面臨的最大風險是通脹,要在平衡失業率的情況下控制通脹非常困難,而地緣政治引起的供應鏈問題亦難以控制,因此就業形勢並不樂觀。如何破解這個難題?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還有住房、安老、扶貧,以及青年人的學業、就業、創業、置業,均是民生“痛點”,當疫情的陰霾散去,都應提速解決這些問題,相信特首和其團隊成員早已五內如焚、摩拳擦掌了。 綜上所述,復常是令人欣喜的事情,但復常之路並非有些人想像的那麼好走。復常不僅僅是生活秩序復常,市民期待經濟形勢回到疫情前最好的時期;心理預期與現實困難之間的落差,仍是許多難以承受之痛。特區政府必須有足夠的智慧和韌性,用實實在在的舉措,回應市民的期待,推動香港在未來的路上走穩走好。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編輯:李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