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二中全會傳遞了哪些重要信息?

分享到:
2023-03-05 08:29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歷時3天的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在北京閉幕。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

中央全會通常每年召開一次,其中“二中全會”歷來備受關注。因為,“一中全會”是在黨代會選舉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後立即舉行,主要內容是選舉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確定人事安排事項。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施政方向和重點,通常在“二中全會”上才會出爐。

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就這個方案向全會作了說明。全會同意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部分內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

全會公報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充分認識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句話蘊含非常豐富的信息,將對中國治理產生廣泛而深遠影響。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早已納入國家治理體系;時下,隨着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腳步日益加快。透過“二中全會”傳遞的訊號,觀察分析“中國治理”的重點、特點、亮點,有助於香港走好走穩由治及興的腳步。

準備經受“驚濤駭浪”考驗

全會公報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必須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這段話闡明瞭中央對世界形勢的基本判斷是:中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很不樂觀。

怎樣理解“風高浪急”“驚濤駭浪”?不妨從兩個視角來看:

第一,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表明,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中國選擇的路徑是“中國式現代化”,力求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而不是西方定義的“現代化”。也就是說,中國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跟着西方跑,絕不會作西方的附庸,這會令西方感到不安和焦慮。

第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並不希望中國實現現代化。十多年前,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接受澳洲媒體採訪的時候曾說:“如果中國人都過上美國的好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這句話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黃種人的中國人沒有資格過上富裕生活,只有白人才有資格;二是中國十幾億人如果過上富裕生活,將會消耗大量資源,世界無法承受。奧巴馬的這一說法代表了美西方精英階層的觀點。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打壓的強度愈來愈大,且愈來愈蠻不講理。

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美西方的打壓不會停手、只會變本加厲,未來的風險顯而易見。

3重壓力大 防超預期因素发生

全會公報指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依然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各種超預期因素隨時可能發生。”這段話表明中央對國內形勢的基本判斷:必須防止“超預期因素發生”。

從“需求收縮”看。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央從“需求端”發力,出台了多項政策刺激消費,力求提振市場信心,但效果並不完全理想。經歷了三年疫情後,一批中小企業支撑不住,已經倒下;民眾囊中羞澀,消費能力降低,即便是信貸政策寬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許多企業仍不願負債投資,許多人仍不願意負債消費。

從“供給衝擊”看。俄烏戰爭已打了一年,仍沒有結束的迹象。這場戰爭導致國際能源危機、糧食危機,並波及到相關領域,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國際產業供應鏈受阻,對世界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尚未全部顯現出來。中國作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第一製造業大國,“供給端”受到的衝擊不言而喻。

從“預期轉弱”看。今年以來,中國各地都在“大乾快上”,各地誓言把三年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力爭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但民間對未來的預期仍不樂觀,“預期轉弱”的狀況並未根本轉變。

外部風險和內部矛盾疊加,“超預期因素發生”的情況就極有可能出現。細讀全會公告,可以體會到中央強烈的憂患意識。

機構改革 鍛造凝聚力戰鬥力

從全會公報看,本次全會關注的重點是機構改革。全會公報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充分認識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闡述機構改革的意義時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為統領”。這句話清晰地表明,這次機構改革目的是提升凝聚力和戰鬥力,為形成14億中國民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局面打好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行了多輪機構改革,大體上有以下幾個方向:一是“破舊立新”,根據發展形勢的需要,撤銷功能減弱的機構,增設新的機構;二是“政企分開”,比如撤銷原鐵道部,成立中國鐵路總公司;三是“整合職能”,將分散在多個部門的相同、相似職能整合到一個部門,以提高工作效能;四是“去計劃經濟模式”,將具有明顯計劃經濟色彩的部門撤銷或降級。

以上改革在各個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推動了發展。從現在情形來看,黨和國家機構仍存在改革的必要。主要體現在黨的部門和政府部門銜接不緊湊,造成運轉緩慢、效能不高的情況。面對日益險惡的外部環境和國內突出矛盾,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驚濤駭浪”,黨和政府機構必須快速反應、高效運作,因此,機構改革要有助於對內形成凝聚力、對外形成戰鬥力。從這個角度看,這正是“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為統領”這句話的深意所在。

讀懂“二中” 更好謀劃香港未來

全會公報指出:“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推動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在機構設置上更加科學、在職能配置上更加優化、在體制機制上更加完善、在運行管理上更加高效。”目前,機構改革方案還要通過即將召開的全國人代會審議,版本尚不清楚,但改革的重點是可預見的。

第一,黨政職能銜接將更加緊密。此次改革將會進一步落實“黨的全面領導”,黨的部門與政府部門職能重疊的,將會整合為一個部門,確保隊形整齊,運作高效。

第二,宏觀職能和微觀職能分野更加清晰。現有的一些部門,既承擔宏觀調控的職能,又承擔產業發展的職能。此次機構改革將會把宏觀職能和微觀職能分開,經濟部門更注重發揮宏觀職能。

第三,重點領域改革力度更大。隨着外部內部風險的增加,“防風險”是一項重要任務,涉及風險隱患較多的部門,將會大刀闊斧地改革。比如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涉及金融監管的部門,改革的力度定會很大。

第四,部門設置將更加科學。盡管進行了多輪改革,“多頭管理”的現象仍然存在。這次機構改革定會對各個部門的職能進行系統梳理,該整合的整合,該取消的取消,該增加的增加,形成有利於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機構框架。

“二中全會”釋放的訊號,對於香港應對國際形勢變化、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都具有指導意義;香港各界應在讀懂“二中全會”的基礎上,更好謀劃香港的未來。

(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孟宜君】

視頻

更 多
香港“屠龍小隊”案宣判:兩主要被告分別被囚23年10個月及13年6個月
豪擲過億購千輛國產新能源車 這個香港車隊打算怎樣逆轉的士口碑?
現場直擊!珠海航展有什麼?為何吸引這麼多外國人來看?
冬天的新疆太美了!讓新疆女生們告訴你哪些景點不能錯過
廣東潮汕英歌舞機器人火出圈!中國玩具已進入新階段
【通講壇】特朗普的俄烏“和平方案”能奏效嗎?
【你不知道的香港】香港郊外竟還有個隱世“老爺車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