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施政報告》諮詢應多關注什麼

分享到:
2023-08-22 11:06 | 稿件來源:信報

【字號:

最近一些日子,行政長官李家超很忙,為10月25日發表的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已開了多場諮詢會議。前天,他還和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律政司司長林定國等21位司局級官員風塵僕僕落區諮詢,與約120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市民互動交流。互動的範圍也十分廣泛,包含地產房屋、交通運輸、創新科技、金融、文化體育、教育、青年、扶貧、醫療和社福等許多議題。

李家超對於《施政報告》非常重視和緊張,他計劃舉辦逾30場諮詢會,廣泛聽取不同界別代表和市民的意見和建議。除本港社會極為關注《施政報告》的難點、痛點、增長點、潛力點,中央領導、中央涉港部門、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都十分關切。此前,李家超已經進行了多場公眾諮詢,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諮詢活動將更加密集。

那麼,今年的《施政報告》諮詢應多關注什麼呢?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聚焦“難點”求突破

《施政報告》諮詢的用意,首要一條是為了解決難題。因此,應該聚焦“難點”多諮詢。

以公屋建設為例。中央領導深深感受到住在“劏房”的居民多等一天也嫌長,一直指示特區政府須盡快讓“劏房”住戶搬出來。李家超上任後,政府在公屋建設開始破題,總算有了“曙光”。

但好事總多磨。公屋建設引發社會爭議不斷。選址偏遠,居民不願意居住,浪費資源;選址在繁華地段,相鄰的居民反對,聲稱影響了當地的生活品質,拉低了房價;將粉嶺高爾夫球場收回一部分用於建設公屋,又引來相關群體反對。至於“簡約公屋不簡約”的問題,也成為爭議的熱點。

眾人之事,應有眾人想辦法解決。針對“公屋建設”這樣的特大難點問題,政府應多組織一些公眾諮詢活動,也可對諮詢形式做適當改革,不一定把公眾截然分為幾個群體來諮詢,還可以組織社區人士、“劏房”住戶、地產企業、建築專家和政府官員坐在一起,大家各抒己見,多一些“思想碰撞”,也許能找到解決難題的好辦法。

難點當然不止公屋建設,本港人士北上廣東養老漸成趨勢,怎樣讓長者的“跨境醫療”更便捷,也是一個不小的難題。這裏面涉及到許多具體事項,比如,醫療資格的相互認證、藥品及醫療器械的相互流通等等,都需要透過公眾諮詢汲取智慧。

還有,香港低生育率也是一個難題。年輕人不願意生育,既涉及到生育觀念,也涉及到養育成本,而養育成本又涉及到住房、教育、醫療等等諸多問題,十分複雜。當然,這個難題並非短時間可解決,但需要針對年輕群體多諮詢,聽聽他們的心聲,打開解決問題的思路。

聚焦“痛點”補短板

香港的“痛點”很多,從回歸26年的時間段來看,香港至少有兩大“痛點”不容忽視。

其一,國民教育缺失。國民教育涉及到“香港之穩”。香港回歸後,沒有進行“去殖民化”,成年人的國家觀念原本就不太強,由於學校國民教育的缺失,回歸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同樣國家觀念不強,這些問題在“修例風波”中充分顯現。

此次公眾諮詢中,有人建議設立“抗戰紀念館”、“中共黨史館”和“國家資料館”,中小學每周要有書法課。這些建議很有道理。針對“國民教育”這個痛點,在公眾諮詢中還可再多多徵求愛國愛港陣營人士的意見。

其二,創科發展滯後。創科發展涉及到“香港之興”。香港的創科發展原本有很好的條件,香港是國際大都市,可以吸引國際各領域頂尖人才;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可以為創科項目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持。然而,特區首屆政府提出的“數碼港”計劃因種種原因擱淺,錯失發展良機。試想,如果該計劃能夠順利實施,今天的香港就不僅是“自由港”了,而應是“自由港+數碼港”,發展步入新境界。

日前,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對華投資限制令”,對中國的半導體、微電子、量子訊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進行投資的限制,此限令涉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美國是全球科技實力最強的國家,這項禁令對香港發展創科增添了不少困難。面對美國對華合作的大門愈來愈關緊的情況下,香港如何走好自己的創科之路,特區政府應透過公眾諮詢,聽取有國際視野、有豐富學識、有深度研究的專業人士的意見。

聚焦“增長點”優結構

本港第二季度經濟增長放緩,由第一季度的2.7%降至1.5%。近日,特區政府將全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預測,由5月複檢時的3.5%至5.5%,修訂為4%至5%。下半年經濟增長點在哪裏?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已經表示,主要依靠訪港旅遊業和私人消費。

訪港旅遊情況在變。年初,輿論普遍看好恢復通關後內地遊客爆發式增長,但上半年內地遊客數量尚未恢復到2018年的同期水平,反映出內地遊客對香港的興趣在衰減;此外,內地遊客口味也發生了變化,以往購物“血拚”的場景明顯少見,來港的年輕人更注重“文化遊”、“深度遊”,反映出香港“購物天堂”的優勢在衰減。再從訪港遊客的結構來看,內地遊客仍佔八成左右,恢復通關後,香港並未吸引到更多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遊客。

私人消費也不樂觀。在後疫情時代,特區政府採取“組合拳”,旨在撐住本地消費,包括推出電子消費券、舉辦“開心香港”活動等,但出人意料的是,本港居民北上廣東、特別是北上深圳消費的熱情很高。這其中有滙率變化的原因,也有我們鄰居的消費環境、服務水平更具誘惑力的原因。

怎樣打造吸引內地遊客的旅遊項目?怎樣說好“香港故事”、吸引更多國外遊客來港?怎樣把港人的消費留在香港?解決每個問題都需要系統謀劃,需要高招、奇招。特區政府應聚焦“增長點”,多諮詢廣大市民的看法和觀點。

聚焦“潛力點”拓空間

今年二季度,貨物出口和投資拖累了香港的經濟增長。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貨物出口下挫;受美元加息等因素的影響,投資受挫。這是不是就無解呢?不見得!“天無絕人之路”。政府公眾諮詢應聚焦“潛力點”,尋找新的突破口,拓展發展空間。

內地經濟增長勢頭勁,應該把目光向內挖潛力。香港二季度經濟增長放緩,但內地二季度經濟增長達6.3%,高於一季度的4.5%,上半年整體增長5.5%,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居於首位。香港應搭乘內地發展的“快車”。如何“搭乘”?涉及到制度創新、政策對接等一系列複雜問題,特區政府應聚焦這個“潛力點”,透過找企業、找專家、找巿場,多方諮詢謀良策。

“西方不亮東方亮”,應該目光向外挖潛力。香港的出口主要是面向歐美,在中美博弈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美國和歐洲對華貿易戰、科技戰必然殃及香港。香港“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應面向東盟、中東等地區發展貿易,逐步推動貿易多元化。香港發展貿易的優勢明顯,既有區位優勢,也有現代服務業的優勢,還有法治環境的優勢,香港完全有自信改善貿易結構。當務之急是:怎樣把“想法”變成“做法”,讓好思路變成好辦法?特區政府應透過公眾諮詢,吸納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見。

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十分重視聽取民意。他今年4月來港考察時,與本港政界、商界、教育界、科技界以及普通市民,乃至學生代表進行了廣泛交流,傾聽各界對於香港發展的看法,對香港經濟民生的難點、痛點、增長點、潛力點均有涉及,對特區政府寄予厚望。

公眾諮詢是聽民意、找問題、拓思路、謀措施的過程,問題抓得準是前提。無論是中央,還是香港各界及廣大市民,都期望特區政府透過深入細緻的公眾諮詢,鞭辟入裏、析毫剖釐,找準問題,對症下藥,早建成效,使“興”的動能愈來愈強勁。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在香港過聖誕節很熱鬧!旅客大讚香港聖誕節氣氛濃厚
香港聖誕好去處|一片帶你走遍香港聖誕“打卡”熱點 
不一樣的“大熊貓聖誕” 盡在香港海洋公園
演唱會開20場都不夠賣!為什麼那麼多人支持劉德華?
遇上瘋狂“雙十一” TVB演員轉當菜鳥店長差點撐不下去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