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香港社會如何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本月7日至8日,一個重要的會議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這個會議每五年召開一次,具有頂層設計的性質,上一次是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召開的。與以往相比,這次會議的名稱增加了“文化”二字,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是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從2017年開始,習近平經濟思想、法治思想、生態文明思想、強軍思想、外交思想陸續提出,這一次提出“文化思想”,標誌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習近平文化思想主要明確了“七個着力”的要求:着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着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着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着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着力賡(音︰庚)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着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着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香港與內地雖有“兩制”之別,但更有“一國”之同,而文化本身具有超越制度的特性。因此,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於香港同樣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香港社會如何全面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筆者認為,香港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用心用力,有所作為。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習近平文化思想主要明確了“七個着力”的要求,當中有“着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香港實行的資本主義制度,當然不能照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香港是否需要在培育價值觀上下一番功夫呢?當然需要。 賡續中華文脈 推動創新性發展 去年“7.1”,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希望全體香港同胞大力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 香港是一個價值觀多元的社會,這是香港的特色。香港開阜以來的發展歷程,是一個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開放包容是香港優良傳統。特色和傳統當然不能丟。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個社會的和平安寧,需要法律的“硬約束”,更離不開價值觀的“軟約束”。越是價值觀多元的社會,越需要弘揚主流價值觀。 過往香港能躋身“亞洲四小龍”,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功,靠的是同舟共濟的精神。但在回歸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香港社會對立情緒愈來愈大,凝聚共識愈來愈難,最終導致了“修例風波”。反中亂港勢力要把香港引向“港獨”的邪路,完全背離了“一國兩制”方針,凝聚共識的基礎幾近坍塌,令香港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這個“身份”不能改變、也不容改變。因此,任何把“一國”和“兩制”對立起來、把“愛國”和“愛港”對立起來的理念和做法,都是錯誤的,是主流價值觀不能接受的。 香港社會全面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首要一條就是要大力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 習近平文化思想主要明確了“七個着力”的要求,當中有“着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香港在這個方面大有可為。 中華文明是中國內地、港澳台地區共同的文化根脈;不僅如此,日本、韓國和東南亞諸國,都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也屬於“儒家文化圈”。賡續中華文脈是香港義不容辭的責任,不能因“兩制”之別而可以有絲毫怠慢。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港一些人的頭腦中,香港的歷史從開阜算起,這是錯誤的。應該說,香港作為一個城市,其歷史從開阜算起;但香港作為一個區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作為嶺南地區的一部分納入了中國版圖;香港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香港的歷史應該從那時候算起。賡續中華文脈,必須首先釐清這個歷史脈絡。 賡續中華文脈,需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堪稱“樣辦”。該館的整體建築設計融入了現代感、科技感和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在空間上又巧妙地將紫禁城特色--中軸綫概念,融合進了立體的建築中。如今已成為來港遊客必打卡的地標之一,今年“五一”和“十一”長假期間,遊客排起長隊參觀,熱度愈來愈高。 除此之外,香港還有“大坑舞火龍”等非遺項目深受人們喜愛;香港有一大批藝術家,用音樂、繪畫、書法、手工藝等多種形式賡續中華文脈,應該不遺餘力地支持這些項目,支持這些藝術家,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吸引力,讓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內涵在香港落實見效。 做強文化產業 促進文明互鑒 習近平文化思想主要明確了“七個着力”的要求,當中有“着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這與香港密切相關。 事實上,香港的文化產業發展在亞洲首屈一指,在全球也頗具影響力。特別是香港影視劇在海外影響力很大,以至於某些國家的青年學生誤認為中國人都是像成龍一樣,個個都精通武術。此外,香港的音樂、藝術設計都是亞洲一流水平。 做強文化產業,香港不僅底子好,而且機遇好。過往,香港藝人到內地演出,吸引十多億人的關注,才能真正“名聲大噪”。除了影視之外,畫家、音樂人都深諳內地的文化市場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如今,隨着粵港大灣區的深入推進,“人文灣區”建設提速,對於香港來說,內地不僅是市場,也是家園,香港可以在大灣區打造文化產業發展基地。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聯手,完全可以共同做大文化產業。 還有,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八大中心”,其中就有“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筆”。香港的許多文化項目可以納入建設規劃,得到中央大力支持。該中心的建設將推動香港文化產業發展躍上新台階。 遵循習近平文化思想,香港還可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在文化產業發展上當好“超級聯絡人”,為國家文化項目“走出去”、為國外的文化項目“走進來”做好溝通聯絡工作,助力國家做強文化產業。 加強國際傳播 找准“着力點” 習近平文化思想主要明確了“七個着力”的要求,當中有“着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香港在這方面可以發揮獨特作用。 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香港不應缺席,也不能缺席。--這是香港各界的共識。那麼,在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香港理應做出自己的獨特貢獻。 當今世界並不太平,地緣政治衝突不斷,經濟領域對抗不息,其背後是文明的衝突。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中國倡導各個文明之間應包容互鑒,但西方國家的一些政客卻堅持“文明優越論”,認為自己的文明高於其他文明,“注定要領導世界”。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僅有文字記載的就有三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是世界古文明當中迄今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中華文明綿延不息,足以說明其優秀。但在今天的國際輿論場上,中國的話語權還不如西方,中國無論做甚麼,都會受到批評指摘,這給中國發展帶來巨大阻力。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是中西文化的交滙點,可以發揮善於與西方世界溝通的優勢,當好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香港社會應多在創新國際傳播手法上下功夫,讓西方人士聽得見“中國聲音”,讀得懂“中國故事”,悟得透“中華文化”,能接受“文明互鑒”,特別是透過與民間人士的交流溝通,擴大我們的“朋友圈”,厚植文明交流互鑒的土壤,最終影響有關國家政府的對華態度。習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對於推進“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香港各界應該認真領悟其豐富內涵,精准聯繫香港實際,釐清“邏輯綫”,找准“着力點”,讓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香港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本文作者為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張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