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劉兆佳:區議會選舉成功舉行鞏固“愛國者治港”格局12月10日,按照嶄新選舉辦法進行的區議會選舉圓滿結束,標誌着香港管治架構重塑的工作大致完成和“愛國者治港”原則的基本實現。新一屆區議會的順利產生和特區政府地方治理體制的強化和改善將會提升香港管治的有效性,也為日後香港穩步發展與“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契合的“香港特色民主”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政治角度而言,這次區議會選舉成功舉行的最重大意義,並不在於投票率的高低和以往意義上的競爭激烈程度,而是這場選舉對“愛國者治港”格局的進一步鞏固,從而為香港的長治久安和“一國兩制”的全面和準確實踐營造有利條件。簡單來說,這場選舉可以視為一項有助於包括特區政府在內的愛國陣營加強團結、提升政治動員能力和深化與群眾聯繫的大型政治工程,對增強愛國力量的政治本領和戰鬥力有積極意義。 增強了香港社會凝聚力 在這場區議會選舉中,特區政府展示了前所未有的組織和動員能力。特首和問責團隊固然不遺餘力地向香港居民解釋和推介經徹底改革後的區議會的職權、講解區議會對香港居民的生活的重要性和鼓勵香港居民踴躍投票。與以往最大的分別,是特首、問責官員和各級公務員紛紛以各種方式,包括拍攝短片、走上街頭和深入群眾,努力提高居民對區議會選舉的認知和重視。一些公務員工會更集體出動爭取居民對區議會選舉的支持。由政府出資印製的宣傳海報、橫幅、單張和由政府監製的電視宣傳片更是鋪天蓋地般滲透到社會每一個角落。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場區議會選舉讓特區政府有一個難得機會在政府內部進行大型的政治組織和動員,更是一個絕佳的“練兵”的過程,從而強化了政府內部的團結性和協作能力,對日後特區政府的管治效能的提高有積極意義。 這場區議會選舉讓特區政府加強與社會的聯繫,為日後政府與社會在其他領域的合作增值經驗和互信。為了宣傳重塑後的區議會和鼓勵香港居民投票,政府積極與各類工商機構、社會組織、媒體、社會賢達和演藝界聯繫,爭取他們與政府密切配合搞好這場選舉。可以說,這場選舉磨礪了政府聯繫社會各界和調動與協調社會資源的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政府與社會的隔閡。鑒於在未來一段時間,不排除各類社會矛盾會因為經濟困難而有所增加,更緊密的政府與社會的合作對日後紓解矛盾和維護政治穩定至關重要。 在這場區議會選舉中,愛國力量空前團結,並且展示了龐大的政治動員、分工和合作的能力。在宣傳區議會選舉、營造選舉氣氛、推動有志之士參選、為候選人拉票站台和鼓勵選民投票上,愛國團體和知名人士全力以赴。這場選舉雖然是愛國候選人之間的競爭,但愛國人士卻沒有因為與不同的黨派與組織的聯繫而出現黨同伐異的現象。相反,我們看到的是良性的君子之爭,過去屢見不鮮的人身攻擊、互相攻訐、造謠抹黑和肢體摩擦的歪風不復見。政治議題不再成為選舉議題,反而與地區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項受到候選人的重視。過去一些極少出現的情況在這場選舉中反而多次發生,比如說為了加強香港居民對區議會選舉的認知和支持,個別知名度比較高的愛國人士包括立法會議員和行政會議成員同一時間為屬於不同黨派和界別的候選人背書,而彼此在同一地方選區處於競爭狀態的黨派和組織又可以進行合作,同時為自己的候選人和其對手拉票。這些情況可以理解為儘管不同的愛國組織和人士都希望“自己人”能夠贏得議席,但一方面沒有把對手視為“敵人”,而另一方面則希望通過知名人士或”政治明星”對候選人的推介,提升香港居民對這場區議會選舉的關注。 去“泛政治化”啟發展新篇 尤其重要的,是由於大批愛國愛港的年輕人和“政治素人”熱情投入這場區議會選舉,這場選舉也就成為了物色和培訓新一代愛國政治人才的場所。這批候選人不少有高學歷或擁有專業資格,過去在反中亂港分子乃至外部勢力的衝擊下,政治鬥爭此起彼伏,從政的機會成本和風險極高,不少愛國年輕人視從政為畏途,致使愛國陣營出現青黃不接、人才短缺的境況。在中央撥亂反正後,“愛國者治港”成為事實,而反中亂港分子和外部勢力再難興風作浪。在新的政治環境下,政治事業對不少年輕人來說成為了一種高尚、可以實現政治抱負和服務社會的事業。行政長官、立法會和區議會的選舉辦法經過徹底改革後,政治事業發展的階梯亦趨於明確,而政治事業對年輕人來說吸引力亦會越來越大。隨着越來越多有志向和有才華的年輕人願意積極加入愛國陣營和投身政治,愛國力量將會不斷發展壯大,而愛國領袖亦將後繼有人,這必然對“愛國者治港”原則的落實和香港的良政善治有莫大裨益。 總而言之,此次區議會選舉乃香港政治秩序和管治模式重塑的重要環節,是香港由治及興的必然之舉,也將有利於“愛國者治港”原則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本文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陈卓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