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李強發展論壇演講 為世界經濟注信心今年在世界經濟仍充滿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跨國公司和經濟界人士格外關注中國經濟。於周日(24日)至周一(25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吸引了110多位世界500強企業首腦、國際組織高層官員及外國學者參加。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持續發展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這個主題既是對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客觀描述,也充分體現了各界對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高品質發展的關注和期許。李強表示,當前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許多嚴峻挑戰。“中國將以務實有效的行動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世界經濟復甦和穩定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和正能量。” 論壇每年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舉辦,已成為跨國公司和國際機構觀察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視窗,今年來華參加論壇的嘉賓比去年又有大幅度增長,折射出世界各國看好中國經濟及在華投資。 李強總理的主旨演講,令人看到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堅定不移,中國經濟確定性令人信服,搭乘“中國快車”的時機不容錯過,再次給世界經濟注入“中國信心”。 香港作為與內地聯繫最為緊密的經濟體,也可以在從中獲得發展的正能量。 “5萬億+”市場需求 “蛋糕”誘人 李強指出,着力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大力推進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 投資、消費、出口被稱為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李強此處提到的“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表明中國將把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推手。 “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是一舉多得之舉,一方面可以增加先進產能、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節能降碳、減少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可以推動高質量耐用消費品更多進入居民家庭,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 那麼,“設備更新”的背後有多大市場?據統計,2023年,中國的重點領域設備投資規模約4.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隨着高質量發展的推進,設備更新的需求不斷擴大,這將是每年規模5萬億元以上的巨大市場。 “以舊換新”的背後有多大市場?據統計,截止2023年底,中國的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3.36億輛,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電保有量超過30億台,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可以創造萬億元規模的市場空間。 也就是說,以上兩項的每年的市場規模是“5萬億+”!而“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的過程將持續數年,對於許多企業來說,其中蘊藏千載難逢的市場機遇。 不久前,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了“四大行動”: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這意味着這個每年“5萬億+”的巨大市場已經打開,誰能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誰就抓住市場機遇,享中國這一輪發展的紅利。許多有眼光的跨國企業已經看到了這個巨大的“蛋糕”,正在積極準備。 香港的製造業企業較少,似乎難以躋身“5萬億+”的市場,但看到香港仍有“分蛋糕”的機會。其一,由港資控股參股的製造業企業為數不少,這些企業完全可以躋身這一市場;其二,消費升級離不開金融支持,也離不開保險和再保險等業務支持,香港的金融業發達,可為內地居民提供金融服務,間接參與這一市場。 拓新質生產力 布局之處機遇多 李強指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如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討論時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最近一段時間,中央媒體圍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表多篇評論,闡述其中深意。 “因地制宜”意味着各地必須形成符合當地發展實際的產業圖譜,按圖索驥、揚長避短,根據產業鏈供應鏈配套情況去規劃、設計新質生產力發展。由此,各地的“打法”必然不同。本次論壇期間,參會的部分外國企業家造訪了北京、上海等地,已開始與當地對接,探討擴大在華投資。 德國拜耳集團首席執行官安德森(Bill Anderson)表示,去年在北京設立了亦莊開放創新中心,在上海設立了Co.Lab共創平台,今年還將在上海成立一個新的健康消費品創新中心。 美國蘋果公司(Apple)CEO庫克(Tim Cook)面對記者追問時興奮地說:“我愛中國,也愛中國人。”顯然,庫克的“愛”不是無緣無故的,他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嗅到了發展機遇。 在西門子(Siemens)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博樂仁(Roland Busch)看來,新質生產力涉及高科技、高質量和高效率,與西門子的戰略完全一致,他說:“我們相信數字化技術、人工智慧技術是西門子正確的技術部署,可以真正支援中國培育新質生產力。” 的確,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新舊動能轉化艱難的背景下,李強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闡述,令外國企業家看到了“中國號”經濟巨輪轉型升級的動力和潛力,也從看到了自己的機會所在。許多企業家表示,他們的企業在中國或增資擴產。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對香港同樣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香港的優勢是現代服務業,香港應該發揮金融、貿易、航運、國際仲裁、產權交易等方面的優勢,與內地省份對接,為內地布局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供服務。同時,香港應利用好自己的科研優勢,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一方面布局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另一方面,按照“人工智慧+”的思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李強指出,今天的中國經濟已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我們將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着力提升政務服務效能,依法保護各類企業合法權益,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不斷以更高水準的開放鏈接世界。” 制度型開放 搭橋鋪路鏈接世界 李強講話展現出大國風範,體現出中國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決心。環顧當今世界,美西方的政客以意識形態劃綫,把經濟問題政治化,試圖隔斷與中國的聯繫。這是嚴重違背經濟常識的做法,不可能成功。 事實上,許多跨國公司的老闆是清醒的。從此次參加中國經濟發展高層論壇的嘉賓來看,蘋果、西門子、拜耳、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等跨國企業的老闆悉數到場,這正是“用腳投票”,做出了投資中國的選擇。 制度型開放是最根本的開放,也是最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的開放之舉。在一些國家政客忙着與中國“脫鈎斷鏈”、構築“小院高牆”的時候,中國卻把開放的大門愈開愈大,並按照國際標準修訂自己的制度,“鋪路搭橋”鏈接世界,這不僅是為了中國利益,也是為了在華投資者的利益,更是為推動經濟全球化做貢獻。李強關於“制度型開放”的闡述,受到了與會嘉賓的普遍歡迎。 內地推進“制度型開放”,同樣有利於香港經濟發展。香港熟悉並遵守國際貿易規則、規制,是公認的“自由港”。隨着內地的“制度型開放”深入推進,更有利於香港當好內地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的“超級聯絡人”,外資經香港進入內地,內地企業經香港走向海外,今後會變得愈來愈順暢。 綜觀李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演講,可以用“大”、“新”、“通”3個字來概括。“大”是中國市場規模大、潛力大;“新”是中國創新有活力、有動力;“通”是中國下決心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堅定不移地鏈接世界、通達全球。這正是人們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的原因。 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表示,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特殊優勢,要當好“超級聯絡人”和“超級增值人”,他就任以來,主動走出去說好“香港故事”、“中國故事”,已經引來中東、東盟的企業到香港投資。相信在國家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進行曲”中,香港必能成為參與者、受益者、貢獻者。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徐嘉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