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滬港合作 三個角度看潛力

分享到:
2024-04-29 12:37 | 稿件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字號:

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有兩顆璀璨明珠,交相輝映。一個是被譽為“東方明珠”的上海,一個是被譽為“東方之珠”的香港。

上周五(26日),滬港合作會議第六次會議在香港舉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分別致辭。龔正與李家超簽署《滬港合作會議第六次會議備忘錄》,並共同見證滬港相關部門簽署法律服務、商貿、金融、科技、城市發展、文化等領域共20份合作協議。

(圖源:上海發布)

李家超致辭表示,滬港合作會議第六次會議是滬港合作又一個重要里程碑,為兩地未來合作確立了清晰的方向,進一步拓展雙方在不同領域的合作。展望未來,香港會繼續發揮“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與上海持續深化合作,攜手發展新質生產力,共同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龔正致辭表示,滬港合作會議機制建立20多年來,兩座城市同頻共振、相向而行,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務實合作。“我們將以本次滬港合作會議為契機,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廣泛開展多元務實合作,共同譜寫滬港全方位合作新篇章,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從國家大局看 滬港是“雙引擎”

上海市政府對此次滬港交流活動十分重視,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上海海外聯誼會會長陳通,市委常委、副市長華源、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復旦大學黨委原書記秦紹德和幾十位政府部門委、辦、局負責人、各區區長、知名高校領導都來到香港,與香港各方面全方位交流溝通。陳通還提早來到香港組織、協調、聯絡。隨後幾天,上海與香港舉行了2024滬港企業家圓桌會、“創新協力新空間--滬港科技創新對話”、2024上海全球推介大會暨“投資上海共享未來”海外行系列活動(中國香港站)等多場活動。

特區政府也格外重視此次滬港合作的“升級版”,除李家超親力親為外,陳國基、陳茂波、林定國、卓永興、黃偉綸、曾國衞、丘應樺、麥美娟等政府管治團隊主要官員,分別出席了多場活動。

在中國的版圖上,無論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軸綫來看,還是從金融、經貿、科技、文化的不同領域來看,上海和香港是兩座獨具特色的城市,滬港合作是香港與內地合作的“重頭戲”。筆者認為,滬港合作的潛力巨大,可從以下三個角度觀察。

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滬港兩地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不妨從以下兩點看:

其一,聚焦一個詞彙“中心”看。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上海建設“五大中心”: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香港鞏固和建設“八大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際仲裁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中心。在“一國兩制”體制下,香港雖然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但在一個國家之內打造(上海)5個和(香港)8個國際一流的“中心”,足見上海和香港在國家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二,聚焦兩個區域看。到現在為止,被列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地區共4個: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其中,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是經濟總量最大的兩個地區,而上海是長三角地區的引領城市,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東南地區是中國的經濟重心所在,上海在東,香港在南,輻射範圍不同;上海屬“國內境內”,香港屬“國內境外”,各有制度優勢。因此,把上海和香港的作用都發揮好,不僅可以帶動長三角、粵港澳兩個地區發展,而且可帶動國家整體發展。

由於滬港合作具有“雙引擎”的作用,滬港合作就不僅可以演繹精采的“雙城故事”,還將為精采的“中國故事”貢獻“滬港力量”。因此,中央一直大力支持滬港合作,這是滬港合作的強大動力。

從滬港優勢看 雙方可“互支撑”

兩個城市合作的前提是優勢互補、可以共贏。上海和香港有哪些優勢可以形成互補?不妨從以下3點看:

其一,從金融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和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並非競爭關係,而是競合關係。香港擁有開放的金融體系,貨幣自由兌換、自由進出,港元實行與美元掛鈎的聯繫滙率制,這對於外國投資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內地的金融管控十分嚴格,外資進入內地謹慎。“滬港通”在2014年開通後建立起了金融通道,成為世界首創的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模式,如同在內地資本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之間安裝了一根“管道”,又安裝了“開關”,既激活了內地和香港之間的資本流動,又可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截至2023年底,滬港通北向交易已為內地股市帶來超過9,000億元人民幣淨資金,南向交易為香港股市帶來超過1.5萬億元淨資金,實現了互利雙贏。最近,中國證監會發布了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包括優化滬深港通安排、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在港交所上市等,這再次為滬港金融合作帶來機遇。

其二,從經貿看,香港和上海各有優勢、互為支撑。上海的優勢是“長三角龍頭”,立足上海,可以輻射長三角地區,這是香港企業最為看重的因素。香港的優勢為“貿易中轉站”,透過香港走向國際市場,正是內地企業所需。正因優勢互補,自2003年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以來,滬港經貿合作的“盤子”愈來愈大。以2023年為例,上海與香港進出口總額為1,641.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6%。去年香港在滬新設企業1,697家,同比增長23%,實際投資174.2億美元。去年第六屆進博會上,香港參展企業313家,展覽面積近5.4萬平方米,是參展面積第二大地區。

其三,從科創看,“香港研發+上海製造”可以釋放巨大能量。香港在許多領域具有科研優勢,但“從實驗室到生產綫”這一步走得頗為艱難;上海及其背後的長三角地區擁有高端製造業優勢,“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的能力很強。滬港合作可以實現優勢疊加,實現“乘數效應”。上周五,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臨港集團與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實驗室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標誌着3方在新能源數字化領域的合作啟動。在上周六(27日)舉辦的2024滬港企業家圓桌會上,14家滬港企業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項目涉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數字經濟、低空經濟等多個領域。這說明,雙方合作的空間很大。下一步,雙方還可打造服務兩地的大數據雙創平台,深化大數據產業合作,促進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發展。

如果把眼界再放寬一些,就會發現滬港之間可“互支撑”的產業不止以上3個方面,“兩制”之別,造就了滬港之間的許多差異性,只要用心挖掘,可釋放出更大合作潛力。

從文化底蘊看 滬港有“共振點”

文化相近、理念相通有利於兩個城市的合作。滬港兩地恰恰是最容易對接的兩個城市。在上海,有條香港路;在香港,有條上海街。兩條街都曾經演繹了無數商業傳奇,這種“共同記憶”,令兩座城市可以相互欣賞、相互激勵、共同進步。

從歷史上看,上海和香港都是商業文化濃厚的城市。最近,有一部電視劇《繁花》非常火,作為在香港生活了幾十年的上海人,筆者非常喜歡這部電視劇,每天追劇樂此不疲。因為,筆者從這部電視劇看到了香港的影子。

在長期的發展中,香港形成了刻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獅子山精神”,上海形成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兩個城市的精神內涵表述雖然不同,但擁有共同的氣質,可謂“心有靈犀”。

在這次滬港合作會議第六次會議期間,文化領域的合作也是一個亮點。比如,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與復旦大學在香港簽署“共建教學實習基地”合作框架協議。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原書記秦紹德親臨TVB,見證協議簽署。雙方將共同創建創新人才實踐平台,復旦大學憑藉其學術資源的優勢與TVB強強聯手,如同一座橋樑,連接起香港與內地、理論與實踐、課堂與社會,共同探索出數字化、智能化時代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路徑,共同培育具專業素養、家國情懷及國際視野的新聞人才,雙方的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今年4月15日,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特區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致辭中指出,“實現由治及興,需要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香港注入強勁動能、提供更大商機。”他說:“融入國家是為了更好地融入國際、擁抱世界,是為香港的獨特優勢和香港的發展擴容賦能,讓香港的特色和優勢更加彰顯。”

認真領會夏寶龍的這段論述,給人深刻啟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個大題目,需要許多切入點,“滬港合作”恰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從“滬港合作”切入,不斷創新探索,香港必能貢獻國家、成就自我,為“一國兩制”的香港故事增光添彩!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在香港過聖誕節很熱鬧!旅客大讚香港聖誕節氣氛濃厚
香港聖誕好去處|一片帶你走遍香港聖誕“打卡”熱點 
不一樣的“大熊貓聖誕” 盡在香港海洋公園
演唱會開20場都不夠賣!為什麼那麼多人支持劉德華?
遇上瘋狂“雙十一” TVB演員轉當菜鳥店長差點撐不下去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