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嚴剛:發揮“一國兩制”優勢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關乎國家中長期發展的極為重要的國策,正在對內地社會經濟多方面發揮著持久深遠的影響,並為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與動能。香港特區具有“一國兩制”獨特的制度性優勢,在社會各界齊心合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的由治及興新時代,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更是香港未來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正在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香港,切實需要抓住機遇,謀劃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佈局和發展路徑。 在中美關係短期內難有大幅好轉的客觀形勢下,香港特區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外部風險等不確定因素或會逐漸加大,再加上亞太地區新加坡、印尼、越南等經濟體的持續發展,香港特區勢必面臨著更為強勁的競爭壓力,這就需要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來提升自身實力,強化自身競爭力,並能夠持續地發揮亞太金融中心的樞紐作用。 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制度優勢、區位優勢、研發優勢、人才優勢、產業優勢、融資優勢、市場優勢。其中,基礎科研、市場轉化以及金融服務,更是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最大優勢。以八所大學為主體的基礎研究,特別是由中央鼎力支持建設的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雄厚研究力量,在多項領域在醫藥生化、電子科技等方面,都具有全球性的競爭優勢。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顯示,香港八所資助大學超過70%的研究項目達到“國際卓越”或以上水準,1/4的項目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只要能夠充分發揮現有的基礎研究優勢,並根據國家產業佈局、全球產業分工及粵港澳大灣區差異化發展的需要,適度資金傾斜、政策引導,香港在創新科技的尖端領域完全有希望能夠發揮不可或缺的重大影響與作用。 對接國家發展規劃與粵港澳大灣區完善、系統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在整合基礎科研力量的基礎上,推進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與市場化商品化便成為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珠三角地區是“世界工廠”的總裝合成廠房,擁有多元多產業多層次全方位的產業發展,因而也就為科研成果的市場化創造了快速轉化的市場動力。因此,建議特區政府給予由本港研發的創新型高科技成果的市場轉化給予政策扶持,對於具有龐大市場潛力的企業在上市融資、甚至稅務土地等方面給予優惠,推動特區彎道超車,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今年一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以開放促金融強國建設的總體思路,並勾勒出金融強國的基本藍圖,擁有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金融監管、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還在於充裕的資金支持。香港作為鏈接東西市場的國際金融中心,在這方面正好可以發揮無可替代的區域樞紐作用。通過為基礎研究和創新科技成果市場轉化提供資金支持,孵化具全球競爭力的獨角獸企業,或扶持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家產業鏈無縫銜接的新興產業。在加速香港再工業化的過程中,轉型升級,發展高端高增值產業,促進特區經濟與國家經濟全方位深度融合。 随着國家改革开放的深入進行,內地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亦越來越完善,將會對中國創新科技的持續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內地金融體制的深化改革恰好是香港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的機遇所在。得益於“一國兩制”的制度性保障,香港的金融市場具有高靈活性高流動性高增值性低風險的制度性結構性優勢。充分發揮固有的金融自由市場優勢,對具市場發展潛力的創新科技,制定特殊政策引導加大風險投資,顯然是香港金融市場擴容增量的可行路徑。 長遠而言,香港特區基於“兩制”的聯通東西方市場的金融橋樑作用,將有助鞏固香港的亞太金融樞紐的中心地位。因此,全面落實二十大報告所提出的“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進而推動中國的高水準開放,香港完全可以因應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變化,在制度與機制的創新領域先行先試,發揮香港規則機制優勢,用香港規則香港標準香港機制影響亞太區域市場,強化香港競爭力的軟實力,用制度機制的開放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態,發展新質生產力。粵港澳大灣區邁向日新月異的發展新時代,更加凸顯了香港在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的相對滯後。面對百年一遇的變局,香港要達致由治及興,必須充分發揮並利用好獨特的“兩制”優勢和資源,積極配合國家發展規劃,在推動再工業化的進程中,整合並優化社會經濟要素組合,創新銜接東西融合南北的市場機制,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在影響行業發展方向的同時,強化自身的競爭力,確保背靠祖國的香港在聯通世界的格局中,始終能夠發揮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為香港立法會議員 嚴剛)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黃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