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看待香港發展前景的三個角度

分享到:
2024-06-11 14:02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上周,國際高等教育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2025“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出爐。本港共有7間大學上榜,其中,5間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名;值得關注的是:7間大學中有6間排名上升。包括:港大排名第17位,較去年躍升9位;中大排名第36位,較去年躍升11位;科大第47位,較去年升13位;理大排名第57位、城大排名第62位,兩間大學排名均較去年升8位;浸大排名252位,升43位。

香港中通社圖片

今年的QS世界大學評估標準有變,在六項基礎指標以外新增三項指標,包括國際研究網絡、就業成果、可持續性,各佔比5%。

機構指本港大學具國際化優勢,有5至6間大學在國際學術人員及學生佔比均位列全球首100名,其中城大“國際教員佔比”排行全球第13位,而“國際學生佔比”則排在第7位。機構亦指,城大和科大在“教員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分別排行全球第6位及第16位。“反映了香港強烈的國際取向及研究影響力,使其成為突出的教育中心。”

就在一些人認為香港的“國際化”色彩逐漸暗淡之時,這個“榜單”再次印證了香港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

當下,香港發展正處於一個變化期,與四年前相比,內外環境均發生巨變,香港亦積極識變、應變、求變。那麼,如何看待香港的發展趨勢呢?筆者十分認同和佩服李澤鉅先生的眼光。一方面,他表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來之不易,不能丟失,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另一方面,他表示,香港的市場環境已經好轉,香港在資本及人才方面具優勢,國家亦給香港發展帶來機遇,對香港的前景非常有信心。

事實上,世界已非昨日之世界,香港也非昨日之香港。看待香港,不能用老眼光,不能僅僅因為走了幾個“老客戶”,就斷定香港前途暗淡。看待香港,以下三個角度不可或缺。

看經濟運行

上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2024年第一季度,香港經濟同比增長2.7%,是連續第5個季度實現正增長。

“連續第5個季度正增長”意味著什麼?說明自2019年下半年香港經濟出現衰退,一路跌入谷底,到2023年第一季度實現正增長,現在經濟回升的態勢已經穩定,不可能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對此,相信大多數人會認同。

陳茂波談到拉動香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第一季度,訪港旅客增加到1123萬人次,受惠於訪港旅客人數持續回升,服務輸出在第一季度仍然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同比實質顯著增長8.4%。同時,香港的整體貨物出口第一季進一步改善,同比實質上升6.8%。此外,香港本地的消費私人消費開支在第一季度輕微擴張1%。

香港中通社圖片

如何看待財爺提及的“8.4%、6.8%、1%”這三個數據?

其一,把“服務輸出顯著增長8.4%”和“私人消費開支輕微擴張1%”綜合來看。在美元持續加息、帶動港幣相對於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大批港人“北上消費”,致港人本地消費恢復緩慢,但經過特區政府和業界的共同努力,來港遊客拉動了香港的消費。這種“雙向奔赴”與疫情前的態勢不同,香港雙重得利。一是“北上消費”更划算,港人節省了錢財。二是來港遊客雖增長緩慢,但逐漸多起來,促進了香港行業復蘇。

其二,把香港“整體貨物出口上升6.8%”和內地“貨物出口增長4.9%”比較來看。據國家海關總署統計,去年10月開始,內地的進出口數據開始“轉正”;今年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5%。其中,出口5.74萬億元,增長4.9%。這說明,全球的供應鏈已經恢復,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地的貿易逐漸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內地進出口貿易的整體回暖,給香港帶來持續利好。

看人口流動

過去幾年,有人對“香港人才流失”深感憂慮,並歸咎於國安法實施後令“香港居民的生存狀況堪憂”,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論斷完全難以成立。

特區政府統計處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香港人口曾在2019年中達到峰值:750.79萬人;隨後的三年人口持續負增長。2020年為748.10萬人;2021年為741.31萬人;2022年為734.61萬人,到了2023年底,香港人口猛增至750.31萬人,實現了超級反轉。

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港人回流。疫情爆發後,香港與內地“封關”,一“封”就是三年,許多內地港人無法回港;香港與世界各地也處於隔絕狀態,直到2022年年底才逐漸恢復正常,滯留內地和外國的港人陸續回流。二是“搶人才”。疫後,香港實施“搶人才”計劃,重啓“投資者入境計劃”,放寬了優才、專才、留學的名額管控,至今已有14萬人才獲批來港。

面對香港人口重回“750萬巔峰”的事實,有人則認為,增加的人口大多是內地人,外國人在“加速撤離香港”,這一說法同樣站不住腳。以“居港美國人”的數據為例,今年3月29日,美國國務院發佈了《2024年香港政策法案報告》,《報告》顯示,10年前首次公佈此數據時,居港美國公民為6萬,在2022年疫情期間,該數據從2021年的8.5萬銳減到7萬,而2023年強勢反彈至8.4萬。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香港吸引人才聚集、吸引外國人來港居住,說明“東方之珠”魅力依然。平心而論,實施國安法後,影響香港“國際化”“自由港”的基本要素根本沒有變。包括:體制開放,司法獨立,政府廉潔,貨幣兌換自由,資本進出自由,貨物貿易自由,資訊自由流動,實行“零稅率”、低稅率,允許多重國籍,等等。正是因為這些基本要素沒變,許多人選擇在港居留。

當然,也有個別知名國際機構收縮在港業務、撤走人員,這也不足為奇,在一個變革的時代,人來人往,進出頻繁,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看發展動能

香港最大的發展動能來自國家。一方面,中央出台促進香港經濟發展的政策,不斷為香港“賦能”;另一方面,內地與香港擴大合作,給香港“增能”。

今年2月份,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來港調研7天。此後,中央出台新政,港澳個人游城市增加至59個,為香港打開了吸引遊客的巨大市場;中國證監會發佈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拓展優化滬深港通機制、助力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進兩地資本市場協同發展。夏寶龍在會見香港特區政府官員時多次表示,中央支持香港的政策陸續有來,給香港注入巨大信心。

今年5月26日至30日,“2024港澳山東周”活動在香港和澳門舉行。魯港兩地簽署了投資總額約39.3億美元的約30個重點合作項目,涵蓋數字經濟、能源轉型、智能製造、現代農業、文化旅遊等領域。此次魯港簽下大單,說明香港不僅與廣東、上海、北京的合作大有可為,香港與山東等內地省份合作同樣大有可為。

事實上,隨著內地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內地不僅看重香港的融資平台、國際舞台、專業服務的優勢,還看重香港的科研優勢,內地的資源和製造業優勢,疊加香港的科研、融資、品牌推廣、專業服務優勢,既能給內地“加力”,也能給香港“增能”,實現互利共贏。還須看到,內地經濟轉型升級,對香港的合作需求也全面升級,迎合需求,找准切入點,就能把合作的“餅”做大。

香港的發展動能,還來自國際市場的深度調整。一方面,應鞏固傳統的“動能”。近年來,歐美市場出現了對香港不友好的情況,越是如此,香港越要加大與歐美的聯繫。不久前,陳茂波的歐美行效果不錯。現在,美國等國家對香港的制裁基本上都是政治領域,對經貿領域目前仍無相關制裁,特區政府的財經官員應積極走動,拉住歐美的經濟界、金融界、貿易界。另一方面,應發掘新“動能”。近年來,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勢頭驚人,特別是與香港地理相近、人文相親的東盟,香港應吸引更多東盟企業在港設立辦事機構,把香港作為企業或家族財富管理中心。

看經濟運行,香港持續增長的態勢已經穩定;看人口流動,香港“國際化”和“自由港”優勢仍在;看發展動能,香港“多引擎驅動”的格局繼續發展。因此,對香港的發展前景,港人有理由保持信心。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陳偉根】

視頻

更 多
在香港過聖誕節很熱鬧!旅客大讚香港聖誕節氣氛濃厚
香港聖誕好去處|一片帶你走遍香港聖誕“打卡”熱點 
不一樣的“大熊貓聖誕” 盡在香港海洋公園
演唱會開20場都不夠賣!為什麼那麼多人支持劉德華?
遇上瘋狂“雙十一” TVB演員轉當菜鳥店長差點撐不下去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