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李強訪問新澳馬,三大亮點可關注6月13日至20日, 應新西蘭總理拉克森、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和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邀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對上述三國進行正式訪問。當筆者撰寫本文時,李強總理正在馬來西亞訪問。 圖為李強訪問馬來西亞。新華社圖片。 在全球地域政治局勢日益緊張的背景下,李強總理訪問新、澳、馬三國釋放出什麼信號呢?外交部發言人在記者招待會上介紹此訪的背景:今年是習主席對新西蘭、澳大利亞成功進行國事訪問10週年和中新、中澳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10週年,也是中國和馬來西亞建交50週年暨“中馬友好年”。由此可見,李強總理三國之行是友誼之旅。 友誼建立在彼此的經貿合作上,李強總理此訪的重點是進一步拓展中國與三國的經貿空間。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訪問新西蘭及澳大利亞期間,李強總理希望兩國政府支持香港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RCEP涵蓋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新西蘭及澳大利亞,區域人口22億,GDP及貿易量均佔全球三成,關稅廢除率達91%,是全球最大自貿區,香港已取得東盟十國的公開標態支持,李強總理此訪有助於澳、新兩國支持香港加入RCEP。 “互補”預示合作空間廣闊 當地時間6月14日下午,李強總理同新西蘭工商界代表座談時指出了中新之間的三大合作機遇:一是消費升級將釋放新的市場需求,對諸如新西蘭乳製品、牛羊肉、保健品等高品質商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多;二是產業升級將開闢新的合作領域,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將湧現更多商機;三是貿易升級將帶來新的增長空間,服務貿易、跨境電商等合作潛力將加快釋放。“三大合作機遇”贏得了新西蘭工商界的普遍認同。 當地時間6月18日上午,李強總理同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共同出席第七屆中澳工商界首席執行官圓桌會,他在致辭中指出:“中澳發展彼此受益,是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中澳經濟優勢互補,是天然的合作夥伴。中澳合作前景廣闊,是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李強總理的這些觀點,在澳工商界引起強烈反響。中澳總理會談時強調“積極拓展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發電等領域合作”。 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農產品豐富,中國在新能源、信息技術等方面具有優勢。由於中新、中澳的經濟結構不同,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為擴大經貿合作開闢了廣闊空間。 與美國、歐洲強力抵制中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不同,無論是新西蘭、澳大利亞,還是馬來西亞,對中國的新能源產品都表現出濃厚興趣。不少工商界人士表示,希望用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希望中國的綠色環保的新能源產品為改善全球氣候做出貢獻。 “政冷”與“經熱”發生變化 李強總理此訪最受關注的是澳大利亞之行。澳大利亞是“五眼聯盟”國家(Five Eyes Alliance,FVEY),還是“美日印澳”“美日菲澳”兩個小圈子的成員,這兩個小圈子遏制中國崛起的指向非常明顯。近年來,澳大利亞充當了反華急先鋒。 但無論政治上如何對華強硬,經貿上的聯繫是割不斷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月至11月,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貨物貿易總額達2812億多澳元,同比增長超過8%。其中澳大利亞對華出口額為1847億多澳元,同比增長逾17%,佔澳大利亞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的35%。澳大利亞自華進口額為965億多澳元,佔澳大利亞貨物貿易進口總額的24%。澳對華出口額大於對華進口額,澳方是受益者。 阿爾巴尼斯總理上台後,澳大利亞逐步改善對華關係。今年3月,中國宣佈終止對澳大利亞進口葡萄酒徵收反傾銷稅;5月,中國宣佈取消對澳大利亞5家主要牛肉生產商的進口禁令。現在,澳方期待中方解除對澳大利亞新鮮龍蝦進口限制。 在國際關係中,“政熱”與“經熱”相互促進是最普遍的現象。但也有“政冷經熱”的例外,中日關係、中韓關係長期出現“政冷”,卻沒有妨礙“經熱”。 中澳之間“政冷”多年,並未出現“經冷”。李強總理此次出訪,將有利於“經熱”。李強總理訪澳期間,雙方發表了《中澳總理年度會晤聯合成果聲明》,雙方宣佈年內將在澳舉行第十屆中澳科技合作聯委會會議、中澳高級別對話第八次會議、第八次中澳氣候變化部長級對話,確認計劃於2024年重啓中澳戰略經濟對話,同意2025年舉行下一輪中澳總理年度會晤。中方宣佈,把澳大利亞納入單方面免簽國家範圍,雙方同意互為旅遊、商務、探親人員審發3至5年多次入境簽證。可以預見,中澳之間的經貿“熱度”將大幅度提升。 同中國發展經貿對於新西蘭來說非常重要。中國是新西蘭最大的貿易夥伴,新西蘭對華出口額佔其出口總額比例超四分之一。李強總理此訪,發表了《中新領導人會晤聯合成果聲明》,雙方簽署了7個合作文件,涉及食品、交通、氣候、營商環境等,顯示出雙方的合作空間在擴大。中方宣佈,把新西蘭納入單方面免簽國家範圍,相信中新之間的人文交流和經貿往來將熱起來。 “南向”的市場潛力巨大 如果把中國外交按地理方位來劃分,可分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東向的重點是中美關係、中日關係、中韓關係;西向的重點是中歐關係;南向的重點是中國同東南亞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的關係;北向的重點是中俄關係。 李強總理此行,正是開展“南向外交”,核心是為中國拓展“南向市場”。 眾所周知,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出口產品從以往的紡織品為主,變為機電、電子信息產品為主。美國、歐洲都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但美歐對中國機電及電子信息產品非常恐懼,希望中國永遠處於產業鏈低端,不要和他們在產業鏈高端“爭食”,不惜違反世貿規則來設置重重壁壘。在向東、向西都遭遇不小阻力的情況下,向南就顯得尤為重要。 整體來看,東南亞及澳、新兩國與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沒有利益衝突,中國質優價廉的工業產品,正是他們所需要的,中國的高鐵、新能源汽車等世界領先的產品,更是他們渴望的。由中國承建的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到萬隆高鐵,馬來西亞民眾十分嚮往,期待有一天“中國製造”的高鉄,也能夠成為中馬合作的樣板。 東盟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馬來西亞將在2025年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東盟各國的目光會集中在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3.0的進展上,預計中國將獲得更廣泛的市場准入。李強總理訪問馬來西亞,正是要加強中國與馬來西亞及東盟的合作。李強總理訪馬期間,中馬雙方簽署了多份合作文件,包括數字經濟、高等教育、農產品貿易等。未來,中國與東盟關係的分量將逐步加重。 李強總理出訪澳新馬三國,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的又一次成功實踐。香港既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又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在國際經貿往來中,既可借助國家之力,又具獨立性。李強總理的此次出訪,啓示香港應積極跟進,擴大與新西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及東盟的合作,把香港的“朋友圈”做大、“經貿圈”做實。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譚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