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三中全會推改革,啟迪香港謀遠圖

分享到:
2024-07-18 09:20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7月15日至今天,連續4天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的主要看點是審議《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國內外輿論普遍認為,這次會議是繼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會議確定的改革“路線圖”,不僅推動中國經濟轉型,也對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二十屆三中全會議題涉及財稅改革、金融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等諸多方面,許多領域是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再次體現出敢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的勇氣和智慧,再次彰顯出“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毅力。

循大道,至萬里;秉初心,謀遠圖。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6週年,二十屆三中全會表明“改革開放”已成為“中國基因”。縱觀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政黨如此鍥而不捨地推進改革。這也啓迪香港,面對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應與時俱進,積極識變應變求變,秉持“一國兩制”初心,謀劃長治久安、長遠發展的宏圖大略。

看時機:“三個有利條件”已具備

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後,通過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有利條件,在此基礎上,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香港謀遠圖、求變革,也應注重客觀條件。現在,香港已具備推進變革的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香港社會穩定,掣肘因素消減。香港國安法和香港國安條例構建了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強屏障,明確了國家安全的“紅線”,香港社會進入了回歸以來最安定和諧的時期,沒有人敢於公開挑戰法律,或以“異見”之名、行“分裂”之實,這有利於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香港中通社圖片

第二,“行政主導”落實,“有為政府”見效。行政長官李家超及第六屆特區政府就任兩年間,把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結合起來,在維護香港法治環境、營商環境優勢的同時主動出擊,搶人才、搶企業;促融入、促開放;保國安、保港安;解決住房難、用地難。有些舉措已初見成效,贏得了社會廣泛認同。

第三,外圍環境已變,改革勢在必行。三年疫情結束後,香港經濟復蘇不及預期,主要原因是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局勢動蕩不安,發達經濟體復蘇緩慢;內地居民“香港游”熱情衰減,消費口味也明顯變化;“港人北上”始料不及,提振本地消費異常艱難。這說明,我們不能用舊思維、老辦法應對新情況、新問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香港應抓住有利時機,主動創新求變,把發展之路拓寬。

觀重點:聚焦“四化”求突破

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秉初心、謀遠圖。這個初心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香港要以“變”促“興”,也須秉初心、謀遠圖,這個初心是:推進“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如何構建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的變革之策?筆者認為,重點應在“四化”上著力:

其一,“去殖化”。7月10日,香港特區立法會三讀通過相關條例的修訂,廢除部分現行條例中“女皇陛下”“總督”的提法。這一天來得太晚了!香港已回歸祖國27年,現在才廢除這些有強烈殖民色彩、嚴重違背“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字眼,令人羞愧大於喜悅!這啓示人們,香港應進行徹底的“去殖化”行動。依據“一國兩制”和基本法,釐清“殖民化”和“國際化”的界限,制定標準,嚴格甄別,徹底清除殖民色彩,甩掉歷史包袱,重塑香港形象。

其二,國際化。國際化是香港的獨特優勢,但必須釐清一個關鍵問題:香港的國際化不是作為一個“殖民城市”存在,而是“一國兩制”制度下的存在。也就是說,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並非“無主之地”,香港屬於中國,任何人不能在香港做危害中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事情。香港應該構建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對外關係。

其三,一體化。香港回歸祖國27年來,經濟總量增長了一倍多;這27年間,內地增長得更快,深圳經濟總量前些年就超越香港;再分析一下香港經濟結構就會發現,內地是香港的最大支撐。香港固然擁有任何一個內地城市都無法取代的獨特優勢,但如果長期“單打獨鬥”,發展前景並不樂觀。融入大灣區、共建大灣區,香港的發展舞台會越來越廣闊。香港應以“一體化”的思維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樣既有利於香港獨特優勢“變現”,也有利於香港打造新優勢。

其四,科研成果轉化。今年6月25日,攜帶著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採集樣品的嫦娥六號安全歸來,成為人類探月的里程碑事件,引發全球輿論熱切關注。令香港居民感到驕傲的是:香港理工大學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制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助力完成這項歷史性任務。“香港科研”參與“國家項目”,大放異彩,載入史冊!這件事啓示我們,香港必須搭乘國家科技創新的“快車”,科研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徹底改變“重科研,輕轉化”的現狀。

找方法:“兩個關係”須把握

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僅從這個標題就可以看出“系統”與“重點”的關係。“改革”的前面有兩個定語“全面”和“深化”。“全面”意味著不是一個“點”上、一條“線”上的改革,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諸多領域;“深化”意味著不僅破解一時之難,還要謀長遠之策。——這體現了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體現了改革的重點。

二十屆三中全會啓示我們,香港謀遠圖、求變革,也要講究“方法論”,依筆者之見,香港應把握好以下“兩個關係”:

一是,把握好系統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係。改革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最害怕的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改革的正面效益還沒顯現,負面效益蜂擁而至,就會陷入被動地步。因此,既要系統推進,也要重點突破。以提升香港國際化水平為例,應該把“吸引外來資本”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同考慮,重點在“促進流動、助力流通、增加流量”上發力,才能把香港優勢發揮出來,把香港的“餅”做大。

二是,把握好鼓勵競爭與保障民生的關係。香港實行自由經濟,競爭性是自由經濟的顯著特徵,這使香港永葆活力;但在鼓勵競爭的同時,也應明確保障民生的底線。香港作為一個發達經濟體,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先進水平,但燈紅酒綠的背後,還有20萬人居住在狹窄的“劏房”中,連生存的基本尊嚴也沒有,這樣的民生現狀令人揪心!香港謀遠圖、求變革,應鼓勵奮鬥者、贊美成功者,也應關照社會底層的每一個人,令人感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溫暖。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特區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的致辭中指出:“香港由治及興本質上就是一條創新變化之路。大家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勢,不能用昨天的舊思維解決今天的新問題,需要團結一致向前看,多用新思維、新辦法、新路徑解決面臨的問題,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於乾前人沒有乾過的事情,不斷突破自我、大膽創新,努力實現香港發展的迭代更新、轉型升級”。

重溫夏主任這段話,關注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把改革推向縱深,把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令人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前進的腳步鏗鏘有力。國家在進步,香港莫遲疑!創新求變謀遠圖,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本文作者屠海鳴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陳偉根】

視頻

更 多
香港聖誕好去處|一片帶你走遍香港聖誕“打卡”熱點 
不一樣的“大熊貓聖誕” 盡在香港海洋公園
演唱會開20場都不夠賣!為什麼那麼多人支持劉德華?
遇上瘋狂“雙十一” TVB演員轉當菜鳥店長差點撐不下去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