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羅卓堅:深刻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以思想理論創新引領改革實踐創新。 《求是》雜志於2024年5月15日發表習總書記重要文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強調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色之一,深刻理解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關係,體會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歷史任務,探索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徑。 7月21日,《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全文發布 ,提出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為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指明了明確路向。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栅潔在《求是》發表署名文章,指出要“立足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并具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 改革開放不止是國家政策,需要從概念、認知及定位上,以宏觀的方式,認清楚改革開放的本質,是通過歷史實踐反覆驗證的科學化路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產物,更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基礎、機制與手段。本文章從馬克思理論觀點出發,簡單疏理改革開放在新中國新時代新新征程上的定位及意義,并結合三中全會《決定》對“一國兩制”的期許,整理實踐方向及提出兩點具體建議。 習總書記在《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鬥歷史經驗》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黨的百年奮鬥歷程告訴我們,黨和人民事業能不能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取決於我們能否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確定中心任務”。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奮鬥的歷史,積累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解決中國具體問題的成功經驗。自十八大以來,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 ,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主要矛盾產生質變,已變成發展不平衡及不充分。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應對的是國家事業發展變化,通過發展以處理新的社會矛盾。 發展不平衡,脫離以人民為中心,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日益明確的弊端。把握好更種生產要素,適當激活經濟動力,加快開放步伐,同時準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一方面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特別是完善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同時政府要通過政策手段,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正如《決定》指出,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汲取西方社會市場分配失衡引致財富分配不均未能逆轉的情況,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將屬於我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起來。 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與“一國兩制”的實踐 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總書記提到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壯闊洪流中,發揮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梁和窗口作用,為祖國創造經濟長期平穩快速發展的奇跡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總書記的講話指明路向,改革開放與“一國兩制”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關聯。要發揮好“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促進國內國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作出貢獻。 當今世界變亂交織,百年大局加速演進,國際貿易秩序及體制面對脫勾斷連、泛安全化及保護主義抬頭等的挑戰衝擊。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要持續推進深化改革開放,特區政府與香港各界需要更主動擔當,發揮香港作為橋梁的角色,協助內地企業與國際貿易市場加強對接。正如夏寶龍主任在今年四月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今日之中國已非昨日之中國,今日之世界亦非昨日之世界,要主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積極識變、應變、求變。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實行普通法制,作為單獨關稅區,資金自由流動,金融及商業制度與國際接軌。在《決定》中提到的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建立同國際通行規則銜接的合規機制,優化開放合作環境。 為發揮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在政策制訂方面需要進一步突破現有既定框架,就此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建議(一):以“飛地經濟”促進大灣區合作雙贏。2022 年《施政報告》宣佈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重點打造科技生態系統,但發展時間漫長,現階段未有重大投資,短期內難產生具規模的經濟效益。香港有必要探索新路徑,加快推動創科發展步伐,以發揮連接國內國外經濟的作為。 考慮到內地“飛地經濟”模式成熟,及已經有“橫琴”先例,我們建議特區政府向中央爭取,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物色約 300 公頃土地,租予香港作為“飛地”,與廣東省合作設立“高質量發展產業合作區”,總體實行香港的法例及稅制,合作區內企業等同在香港營運,直接與國際市場對標接軌,更積極參與及協助內地企業國際化,應對國際格局帶來的新挑戰。建議可探討引入每年營業收入額達1,000億元的國家100強民企為支柱,形成產業生態圈,吸引產業上下游企業進駐,協助香港在數年內擴展產業結構。 建議意義在於結合“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及深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潛力,在功能互補及達致雙贏外,為國家雙循環發展格局作獨特貢獻。 建議的具體優點包括: • 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 — 地緣風險增加、保護主義抬頭及全球供應鏈調整,已是國際貿易中不可逆轉的趨勢。 國家已不再停留於世界工廠階段,內地企業需要真正轉型成國際企業,香港需要發揮國際中介人角色,協助內地企業對接國際經貿規則,促進國家市場機制高水平對外開放; • 追上國家創科發展步伐 — “兩會”後發表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 創科生態每三至五年便出現重大突破,但香港平整土地及發展基建動輒需時十年以上,根本追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 建議能够大幅壓縮土地開發時間及成本,加快創新產業落地; • 加快香港經濟轉型 — 隨著海南封關等措施落實,本地零售及旅遊等傳統行業將進一步受壓。 合作區能加快推動新產業,帶動香港整體經濟發展。 若特區政府向合作區內企業征收部分利得稅,更能够在發債外為特區開拓新的收入來源; 及 • 培訓香港創科人才 — 香港有不少優秀的科研人才,但缺乏參與技術轉化及商業運作經驗,創科生態無法與國外比擬。 合作區能够成為培訓基地,為香港科研人才提供參與產業發展及科技應用等全面培訓的機會。 建議(二):進一步探索香港在協助國際與內地各種標准銜接對標事宜。《決定》提到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持續完善產權保護、信息披露、市場准入、信用監管等制度,夯實市場經濟的法治保障,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市場准入制度體系,不斷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栅潔在《求是》發表署名文章提到 ,《決定》圍繞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提出系列舉措,香港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已建立一定專業知識,包括在碳交易、綠色金融及環境、社會及管治標准等範疇,協助國家與國際做法對標,加快形成有利於培育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制度安排。 • 綠色金融 —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豐富的綠色金融經驗。香港政府和金融機構積極推動綠色債券和可持續金融產品的發行,吸引國際資金透過「債券通」流入內地的綠色項目。2023年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總額超過500億美元 ,繼續保持亞洲市場的領先地位。 • 碳市場合作 — 香港與內地在碳市場方面的合作日益緊密。香港可以利用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促進全球資金流入內地碳市場,亦可在香港成立碳交易平台,支持內地實現碳中和目標。Core Climate是香港交易所推出的全新國際碳市場平台,旨在連接資本與香港、中國內地、亞洲及全球的氣候相關產品和機遇。 • 氫能發展 — 香港在氫能領域也有積極的布局,推動氫能巴士、加氫站等項目的試點,并與內地合作,利用內地的技術和資源,推動氫能在香港和一帶一路國家的應用和發展。 • 環境標准和法規 — 香港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有嚴格的標准和法規,可以為內地提供參考和借鑒,推動區域內的環境標准統一和提升。香港會計師公會正在制定香港首個可持續發展披露准則,并與國際可持續發展標准委員會的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准則接軌。這些准則旨在幫助企業披露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財務信息,確保透明度和一致性。 結語 習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安全是發展的基礎,穩定是強盛的前提,在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把“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作為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要落實上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種舉措,重點在於深入領會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重大意義,統籌好高水平對外開與總體國家安全,保障發展格局,突出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將“安全”理念貫穿始終,在經濟、科技、社會等不同領域,推動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以安全貫徹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及對外開放,是本人作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對《決定》的深刻體會。希望特區政府能更深入體會“一國兩制”的歷史意義,豐富「一國兩制」內涵,在我國新時代新征程,為國家發展作出更多獨特貢獻。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羅卓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陳卓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