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洪錦鉉: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

分享到:
2024-09-14 12:57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中秋節又到﹐筆者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一個發生在很多年前的真實故事,在筆者服務的社區,一位獨居老伯,樣子很瘦弱,平時沉默寡言。

初次按門鈴時﹐他開門只是一小縫﹐感覺是生人勿近。隨著探訪次數多了,他漸漸肯開口說話。有一年的中秋節將臨,筆者提前拿了月餅上門探望。

“洪生﹐入來坐。”他已早早打開門﹐似乎等著筆者的到來﹐開顏地招呼筆者進屋坐。可能是因為筆者提前告訴他會去探望。

我們聊起他的過往,聊到他的子女。“我有五個仔女﹐我送左佢哋去外國讀書﹐個個都係專業人士......”說起子女成才成家立業﹐老伯神情上展現出作為父親的驕傲和成就感。

突然﹐老伯眼淚直下。他想子女想孫子孫女呢!“我已好多年無見佢哋﹐失聯囉!忘記我囉!”的確﹐自從筆者與老伯接觸﹐没聽過没見到有家人來探望過他﹐聽老伯說﹐後來都一個個移民了﹐剛開始還有電話問候﹐越來越少﹐電話打不通了﹐没有音訊了。

“我可唔可以叫你‘洪仔’?”當筆者起身準備告別時﹐他低著頭﹐輕聲問。“可以啊!以後我就是你的‘洪仔’!”筆者眼眶濕了﹐忍著情感﹐壓著聲音。從此﹐筆者成為他的“洪仔”。直至今天,社區的一些老人還會喚筆者“洪仔”。

20幾年的社區服務﹐耳聞目睹和處理過的家庭問題實在太多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一位獨居老人都有故事。當老人獨居﹐就會慢慢地被遺忘﹐縱使他們很想見子女和孫一輩﹐也總會為他們著想﹐想他們很忙﹐忙得連電話或視頻問候都没有時間﹐默默忍受著心中的孤獨和無助﹐直至人生將盡﹐更甚者是終老在居所﹐而後被發現。家是什麼?父母是什麼?孝是什麼?子女盡孝很難嗎?為什麼可以“扔下”老人不理不睬?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這位老伯的故事一直縈繞在筆者腦海﹐影響著筆者的社區服務理念和方向。此後﹐筆者提出營建“微笑社區分分鐘有您”的服務理念﹐其中一項是要讓長者生活開心健康﹐推出了“暖暖長心”的系列活動。同時,在社區持續開展兩個主題的系列﹕一是家和萬事興﹔二是盡孝揚善。“和諧家庭在社區”行動﹐為居民免費照全家福相片﹐再用精美的相框裱好﹐讓居民放在家中顯眼的位置﹔教小孩從小懂孝盡孝﹐邀請小朋友在母親節、父親節參與頌親恩的活動﹐如奉茶禮﹔邀請國學朋友開設班組為社區為孩子講國學頌經典揚孝道﹐舉辦揚孝親子活動﹐等等重視家庭家教家風的策劃。

在中共二十大三中全會後,觀塘“裕民開講”邀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冰芬與社區團體負責人、社區義工、社區工作者、社工探討“二十大三中全會精神與地區治理”,她分享到《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時提及“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內容里強調“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觸發筆者想把這故事寫出來,再次引起筆者進一步思考。

“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是一個共性的命題﹐祖國內地和香港同樣面臨和需要解答的課題。香港需要掀起一股重塑家庭家教家風優良美德的熱潮──“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

“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強化政府部門協同﹐需要吸納社會力量參與,最終還需要發展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機制,方能在治理中發揮可持續的作用。

每逢有老人晚年遭遇悲哀生活的報導﹐總會引起社會一陣關注度,又很快忘記;總會疾呼政府應該為老人做些什麼,卻鮮有提及家庭和子女對老人的責任。政府對養老護老固然有其需要承擔的政府職責,筆者建議:增加與父母共同居住的子女免稅額、優化“家有長者優先配屋”的公營房屋政策。我們更應從教育和宣傳著手,“加強家庭建設,教育引導人們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良好家風,鞏固家庭養老基礎地位”。“莫因善小而不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當社會各界都願意為主動地弘揚優良的家庭家教家風做點事,總會積小善成大善。


(本文作者洪錦鉉為香港城市智庫召集人、觀塘區議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黎金良】

視頻

更 多
在香港過聖誕節很熱鬧!旅客大讚香港聖誕節氣氛濃厚
香港聖誕好去處|一片帶你走遍香港聖誕“打卡”熱點 
不一樣的“大熊貓聖誕” 盡在香港海洋公園
演唱會開20場都不夠賣!為什麼那麼多人支持劉德華?
遇上瘋狂“雙十一” TVB演員轉當菜鳥店長差點撐不下去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