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陳承宇:美國國債危機的根源:內政失能與關稅政策的雙重謬誤

分享到:
2025-04-25 19:15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美國國債已突破35萬億美元,但政策制定者依然寄希望於關稅作為轉嫁危機的工具。這種做法不僅無助於解決國內財政失衡問題,反而加劇了全球貿易衝突,對經濟韌性構成長期威脅。本文將從多個層面剖析美國國債飆升的內政根源,揭露“關稅止痛劑”的荒謬性,並論證唯有推動福利制度與企業稅制的結構性改革,才能真正實現財政可持續性,避免國債危機進一步惡化。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美國福利支出佔聯邦預算的比重超過六成,卻因結構性缺陷成為國債攀升的核心推力。這其中,人口老齡化與醫療成本的失控構成了主要挑戰。隨著嬰兒潮一代的退休浪潮來臨,社會保障支出每年增長約5.2%,而醫療保險成本則因藥價壟斷問題不斷飆升。根據2024年數據,美國聯邦醫療支出已達到1.6萬億美元。然而,面對這些挑戰,兩黨政治卻陷入了選票導向的政策僵局,無論是提高退休年齡還是削減福利的改革方案都難以推進,只能通過舉債來維持現狀。2023年,福利相關赤字佔聯邦赤字的比重高達72%,甚至遠超國防支出,成為財政黑洞的主要來源。  

此外,低效支出與制度性浪費進一步加劇了問題。美國的人均醫療支出是OECD國家的2.6倍,但平均壽命卻落後於許多發展中國家。藥企遊說集團每年投入超過3.2億美元阻撓藥價改革,使醫療體系中的浪費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相比之下,對外國商品加徵關稅潛在收入襲遠低於醫保浪費額,卻推高了全國通脹率,因此加徵關稅對解決財政問題毫無實質幫助。  

美國企業稅制的設計進一步削弱了財政收入基礎。根據OECD數據,美國企業稅收佔GDP的比例已降至1.0%,成為發達國家中最低的水平。這既是稅收漏洞的結果,也反映了跨國資本對稅基的掏空行為。  

跨國企業利用避稅天堂大規模藏匿利潤,2024年美國企業的海外囤積利潤已達4.7萬億美元,導致每年稅收流失超過1200億美元。稅改後的紅利也未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反而被企業用於股票回購。據高盛報告,標普500企業將稅改帶來的92%收益用於回購股票,而非投入技術創新或創造就業機會,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空心化。  

美國又默許本土企業通過“無形資產遷移”避稅。例如,谷歌將專利權轉移至百慕達以減少稅收負擔,這種雙標政策削弱了國際稅改共識,與此同時,對跨國供應鏈加徵關稅的措施不僅未能實現稅收回流目標,反而推高了本土企業的供應鏈成本,進一步加速了產業外移。  

美國國債問題的本質是政治體制失靈的結果,是長期依賴債務刺激經濟的惡性循環。一旦國債利率升至5%,國債利息支出將吞噬聯邦收入的20%,對財政穩定造成嚴重打擊。同時,全球“去美元化”趨勢的加速削弱了美國國債的國際接盤能力,美元霸權正在迎來黃昏時刻。  

作為大國之一, 美國需要直面結構性改革,而非幻想可通過關稅政策掩蓋問題。首先,福利制度需要現代化改革,應授權政府對藥品價格進行談判,壓縮醫療浪費。同時,逐步提高退休年齡,並根據預期壽命變化進行動態調整,以緩解社保壓力。  

其次,堵塞跨國避稅漏洞,並對股票回購行為徵收消費稅,以鼓勵實體經濟投資。此外,美國還應推行赤字上限立法,防止政治短視行為進一步侵蝕財政穩定。美國國債危機的根源在於內政失能,而不是貿易逆差。美國沉迷於關稅數字遊戲,歷史將證明唯有直面福利與稅制的深層問題,才能終結債務惡性循環。關稅不僅無法挽救經濟,反而會加速美國霸權的衰落。


(本文作者陳承宇博士為大灣區青年藝術與科技促進會創會會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智庫常務副主席、廣東省製造業協會大健康產業聯合會名譽會長、城市智庫“就是敢言”研究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黎金良】

視頻

更 多
【通講壇】民調下降、被美國多州起訴,特朗普關稅戰要“認輸”?
香港救援隊緬甸地震搜救背後的故事
【通講壇】新加坡教授:對華關稅戰暴露美國製造業“軟肋” 中國要爭取產業話語權
Web3頂級音樂會香港開唱 黃貫中陳慧琳等大咖雲集
一場香港美聲慈善音樂會 奏響基層“閃耀之星”的藝術夢
過萬人一起吃盆菜是種什麼體驗?現場市民:場面震撼 氣氛很好
新加坡學者: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恰恰在於它不夠高端 這能讓中國至少再吃10到20年紅利

論壇

更 多

圖集

更 多

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