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陶短房:美加“跨境消費”對香港有何啟示

分享到:
2024-08-16 10:40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編者按:近日,香港市民北上內地消費增長較快,並對本港商業造成一定衝擊,引發輿論熱議。事實上,在不同經濟體之間“跨境消費”獲取利益的現象並非罕見,在北美的美國——加拿大,歐盟內部等都普遍存在。旅加學人陶短房為香港新聞網撰文對此進行了介紹,全文如下:

港人過關前往深圳 中通社資料圖

加拿大人熱衷南下美國購物並非什麼秘密,如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加美邊境口岸——和平門口岸,每逢週末排隊輪候過關的車流就會排起長龍,“長週末”平均輪候時間超過兩小時司空見慣。加拿大統計局2016年的一份數據稱,每年南下美國購物的加拿大人逾5000萬人次(加拿大全國人口僅3400萬)。

對不明就裏的外人而言,加拿大人的“南下購物習慣”有很多令人費解之處,如“網購也南下”,越來越多加拿大人選擇在美國網購,並指定在諸如加美邊界美國一側某沃爾瑪前臺之類的地方“自取”,又如明明過境不到24小時的加拿大人跨境消費免稅額度為零(現行規定是滿24不滿48小時200加元,超過48小時800加元),但90%以上的南下購物者在美國境內滯留時間不超過8小時。

之所以出現加拿大人熱衷南下美國購物且長盛不衰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美國物價低 海關征稅鬆

首先,美國商民價格普遍比加拿大便宜得多。

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BMO)幾年前一份報告顯示,相同品牌、款式的運動鞋,美國一側的價格比加拿大一側便宜37%,家用電器、園藝機械設備便宜32.5%,汽配耗材便宜50%,儘管這些商品價值較高,“目標”較大,一般都需繳納關稅,但因價差實在太大,在貨值本身較高的情況下加拿大買家普遍認為即便搭上關稅也是賺的。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境內商家各種促銷活動遠多於加拿大,碰上較大折扣的概率也大,如果碰上,差價還會大幅增加。

至於俗稱“雜貨”的低價值易耗商品,據加拿大零售理事會(Retail Council of Canada)自己承認,美國一側的價格普遍比加拿大一側便宜20-50%,如相同規格、品質的牛奶,美國一側比加拿大一側便宜20%左右,生肉類15%至25%,乳酪20-30%,熟肉製品甚至高達80-150%之多。儘管理論上待不夠24小時的過境消費者回程都要繳稅,而購買上述需要冷藏的食品幾乎沒有過夜的,但實際上加拿大海關工作人員對這些“雜貨購物者”十分寬容,2023年曾有一名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測試者一次性南下美國華盛頓州購買20公斤雞肉、20公斤豬肉、20公斤雜果、20公斤乾酪,過境時如實申報,結果海關直接放行,一分錢關稅也沒收。

喜歡喝酒的加拿大人對南下美國購物更加熱衷,因為除了魁北克省,加拿大普遍延續始自上世紀20年代的“禁酒令”,普通超市、便利店不賣酒,酒類專賣店的酒品種既少,價格也十分昂貴,而美國早在1933年就取消了“禁酒令”,酒類是可以直接在超市和普通商店買到的,價格“親民”許多,品種也琳琅滿目,因此幾乎每個南下購物回程的加拿大人,汽車後備箱裏都會至少捎帶幾箱啤酒。

另一個有趣的價格落差是成品油。加拿大一側的汽油、柴油價格較美國一側高出30-50%司空見慣,有時高出80-100%(根據匯率和國際油價波動)也不足為奇,因此加拿大人開車過境購物前一周總會儘量放空自己的汽車油箱,過境後則恨不得耗盡最後一滴油,然後在盡可能離邊境遠一點的美方加油站(離邊境越遠越便宜)把油箱裝滿,有些購物不多者甚至還會在車後備箱裏再塞幾個空汽油桶統統加滿。


每年跨境消費超500億加元

其次,加拿大人口集中分佈在靠近加美邊界一帶,且過境便利。

加拿大統計局2021年數據顯示,在加拿大3400萬人口中,居住在距離加美邊界不到100公里範圍內者占比高達34%,居住在距離加美邊界不到250公里範圍內者占比更高達80%,且作為全球最長的陸地共同邊界,加美邊界過關手續對兩國公民而言十分簡便,2008年以前出示普通駕照即可過關,後雖因反恐等需要有所加強,但只憑護照、加強駕照(EDL)或快速通關卡(NEXUS)就可過關,無需簽證甚至蓋章,“排隊兩小時,通關半分鐘”是加拿大人過關的真實場景。

BMO報告曾估計,每年因加拿大人南下購物,導致加拿大經濟損失500億加元以上,因此加拿大有關方面總是絞盡腦汁希望減少本國南下購物,而美國則惟恐這股北來“肥水”減弱或消失。2021-2022年,因新冠疫情,加拿大一度關閉加美間陸路邊界,過境消費人潮瞬時“歸零”,不但美方商會“告狀”到本國聯邦議員處呼籲施壓,伯靈漢、尼亞加拉瀑布城等長期依賴加拿大人過境消費而繁榮的美國邊境城市,其行政首長也大打“苦情牌”,聲淚俱下地懇求加拿大一方“網開一面”。


“極大價差”根源在於缺乏競爭造成壟斷

為什麼加拿大一側的商品價格遠高於美國一側?

C.D. Howe Institute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加拿大商業競爭匱乏,加上消費市場狹窄,導致賣方市場缺乏讓利意願,零售終端也難以通過“走量”降低成本。安大略省報紙《國家郵報》副刊《財經郵報》就曾指出,成品油、番茄醬、牛奶等實際上都是加拿大的“土特產”,而與加拿大相鄰的美國各州相形見絀,但上述產品的價格無一不是美國一側遠低於加拿大一側,說到底正是加拿大同行“我就算賣高價你們也拿我沒辦法”的有恃無恐所致。

一些研究機構(如加拿大零售業協會)認為,加拿大稅負較高(加拿大各省稅負普遍為12-15%,而美國各州一般只有8%),勞動力成本昂貴(各省最低時新普遍在15-16加元以上,而美國聯邦統一最低時薪常年穩定在8美元),導致美方商業運營成本低於加拿大,並最終作用於零售物價。但對此說法另一些研究者不以為然,有研究者指出,加拿大阿爾伯特省是著名石油大省,且省稅為零,該省商品稅負僅5%(聯邦貨勞稅GST),較對面美國幾個州還要低一些,但該省物價包括成品油價格仍然遠高於美國“鄰居”。在他們看來,“加拿大商業企業因缺乏競爭更多壟斷性”才是問題本質。

持上述觀點者進而指出,過去20年間加美匯率波動劇烈,美元堅挺時兌加元達到過1:1.25以上,疲軟時加元“單價”則高於美元,但不論匯率“正掛”還是“倒掛”,美國一側物價遠低於加拿大一側的現狀卻從未改變,加拿大一側商家則用“利差”、“單位購買力”之類煞有介事的專業術語,竭力解釋自己標高價的“橫豎有理”,這足以證明“壟斷和缺乏市場競爭才是最大問題”。


政府幹預效果不彰

每年數以百億計的加拿大人南下過境消費對加拿大商業的衝擊十分猛烈和致命,著名跨境連鎖大型商業企業如沃爾瑪、好市多,其在加拿大一側的門市業績均遠遠遜色於美國一側,歷史悠久的兩大“水泥加磚塊”連鎖零售家電商場之一、加拿大土生土長的Future Shop在“南邊同行”的強烈擠壓下,2015年全部66家加拿大門店一夜關閉,整個品牌“虛化”;甚至,本身是美國品牌的大型連鎖商場Target(美國第七大連鎖零售商)2011年躊躇滿志全盤收購了同樣被“南下過境消費潮”擠垮的加拿大本土品牌Zelles全部門店,信心十足大幹一場,結果僅4年零3個月就重蹈Zelles覆轍,全加拿大133家門店同日倒閉,最終註銷加拿大分公司黯然離去(於此同時其在美國的業務“活得好好的”)。

針對這種“抽血現象”加拿大朝野憂心忡忡,並提出過五花八門的應對策略,包括“宣傳國貨”、在商場和連鎖超市內設立“國貨專櫃”,呼籲聯邦和省降稅,呼籲商業企業“加強自律、平抑物價”,等等,但效果均不理想,“國貨專櫃”通常只有少得可憐且品相價格都缺乏競爭性的雨鞋之類少量商品裝點門面,“購買國貨”的宣傳在巨大價差和“收入倒掛”(加拿大人同類崗位收入普遍遠低於美國同行,但物價卻相反)的現實面前不堪一擊,有恃無恐的加拿大零售商在缺乏競爭的賣方市場環境下即便政府給予補貼、讓利也不願與消費者分享。

於此同時,政府還動輒出臺與“減少南下越境消費”背道而馳的政策,如在本已高企的成品油價格上加征“碳稅”(個別省如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甚至要加征聯邦和省兩級碳稅,且連續加征多次並尚有後續加征計畫,當地消費者戲稱“五升油三升稅”,以及不切實際地不斷推高最低時薪(從普遍8加元提升到普遍15-16加元以上只用了不到10年)。正因如此,一些加拿大消費者甚至發出“兩級政府(聯邦、省)還是不要干預了,否則越干預越糟”的吐槽氣話。

至於連網購也流行“南下越境”,則主要因為美國一側網店經營者商品種類更豐富,經營方式也更靈活,價格也如實體商業那樣存在較明顯的“落差”。鑒於加美兩國快遞和送貨效率都不高,只要精心計算好“留點自取”的節奏,“在加拿大上網購買、去美國定點自取”的速度和效率,有時甚至比直接在加拿大網店購物等送貨還要高得多、快得多。 

(本文作者為旅加學人、特約評論員陶短房,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少喆】

視頻

更 多
鄺美雲喊你來廉政公署喝咖啡 你敢來嗎?
香港“屠龍小隊”案宣判:兩主要被告分別被囚23年10個月及13年6個月
豪擲過億購千輛國產新能源車 這個香港車隊打算怎樣逆轉的士口碑?
現場直擊!珠海航展有什麼?為何吸引這麼多外國人來看?
冬天的新疆太美了!讓新疆女生們告訴你哪些景點不能錯過
廣東潮汕英歌舞機器人火出圈!中國玩具已進入新階段
【通講壇】特朗普的俄烏“和平方案”能奏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