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本科生畢業展6月3日在中大文物館開幕,31名本科畢業生的畢業作品在展覽中展出。其中,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本科學生張子琪成為該校首位“劉士銘藝術獎學金”的獲得者。
【同期】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本科畢業生 “劉士銘藝術獎學金”獲得者 張子琪
這次很開心,可以有機會得到這個“劉士銘藝術獎學金”。因為其實一直以來比較少有獎項會支持立體藝術作品,例如雕塑或者裝置的藝術作品。所以這個是很好的對香港藝術系學生的支持,很感恩有機會得到這個獎項。
【解說】劉士銘是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其作品曾多次在世界各地展出,很多高校更將其作品引入課堂,作為東亞藝術研究和學習的樣本。張子琪告訴記者,劉士銘的作品十分關注人和社會,曾給予她很大的創作靈感。因此,今次獲得“劉士銘藝術獎學金”讓她倍感興奮。
【同期】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本科畢業生 “劉士銘藝術獎學金”獲得者 張子琪
我自己也從他(劉士銘)的作品激發了很多靈感,因為很多時候他的作品是關心社會和關心人的,我覺得藝術很重要的一樣東西就是關心社會,並且反映社會的現況,所以我也受他啟發很多。這次有機會可以得到他的獎學金,我也很開心,也很感恩。
【解說】竪起的鐵支為床屏,灰白的床中間,用泥塑構造出一個凹陷的洞。張子琪的這個特別的設計讓不少觀眾駐足觀賞。雁過留痕,手過留印,眾多創作手法中,張子琪選擇用“泥塑”塑造作品的核心部分,她認為,這樣的創作“誠實真摯”。
【同期】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本科畢業生 “劉士銘藝術獎學金”獲得者 張子琪
他(劉士銘)主要的手法也是用泥塑,泥塑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其實會很及時反映創造者的所有痕跡,他手捏的過程或者是痕跡都會如實反映在泥土裡面,我覺得這個是跟劉士銘先生很相似的地方,就是他也很誠實很真摯地反映他對當時人的生活的感受,所以我特別欣賞他民間生活系列的作品。
【解說】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何兆基告訴記者,在香港做立體雕塑創作並不容易,會受空間和物料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因此“劉士銘藝術獎學金”為學生們帶來不少鼓勵,相信能激發學生進行大型立體創作的熱情。
【同期】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何兆基
這個獎學金我覺得幫助非常大,因為在香港要做立體雕塑的創作,其實非常困難。這次得獎的同學,大家也能看到其實是(帶來)一件規模相當大的作品,如果在香港長遠做雕塑,確實是需要一些幫助。所以這次的獎學金我覺得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因為這個獎學金特別希望幫助一些做立體、做雕塑創造的同學,我覺得這個方面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正面的。因為以往做大型立體雕塑的同學不是很多,希望有了這個獎學金以後能夠激發更多的同學做更大型的立體創作。
【同期】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何兆基
我覺得最大的挑戰在他們畢業以後。畢業以後他們要自己去建立自己的工作室,這在香港是非常困難的。我希望接下來有更多的社會各界的支持,讓他們繼續在畢業以後能夠創作。否則就這麼停下來,對他們來講是非常可惜的。
【解說】張子琪因喜歡畫畫而選擇走上“藝術之路”。接受專業教育後,她發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便是雕塑,這也是她目前及未來希望從事的方向。她透露將用這筆獎學金購買物料及租工作室,支持自己繼續創作。
【同期】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本科畢業生 “劉士銘藝術獎學金”獲得者 張子琪
這筆獎學金將支持我在接下來的時間可以繼續創作。主要是做立體雕塑,很多時候都需要一些工具去處理不同的物料,所以我很大部分的資金會用去買一些物料。它(獎學金)也可以支持我去租一個比較好的工作室,這些都能幫助我比較快地能夠投入到創作,並且有更多的時間創作。我創作的時候,我最主要關心的題材一直都是關於城市和人,我覺得這當中反映的是一個地方的文化。我也知道劉士銘先生他也很注重中國文化的弘揚,所以我覺得我也正在將我所在地區的一種文化和精神弘揚,這也是我覺得我們有相似的地方。
【解說】劉士銘藝術基金會是在海外首個以中國已故藝術家命名的非盈利機構。基金會旨在研究和展示中國雕塑藝術家劉士銘的雕塑藝術,分享其高尚的藝術精神,促進國際人文藝術交流,為世界各地高校的青年藝術家提供獎學金、助學金,開展國際交流項目等。目前,該基金會已在全球12個國家設立了39個獎學金。2022年,基金會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備忘錄,未來將每年為三名優秀畢業生提供獎學金。
記者 陳爍 張宏斌 香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