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非洲】跨越9000公里的T台秀:理大學生遠赴盧旺達用一針一線縫織“幸福感” 【字幕】香港理工大學師生首次把時裝設計服務學習項目帶到盧旺達,參與由時裝及紡織學院開辦的服務學習項目的師生與當地村民合作糅合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 ,創作出一系列獨特時尚服飾。
【同期】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副教授 林枝衍博士 時裝紡織項目已經推行了八年,我就在想如果我想將這個項目推展到去一個國際的舞台,那我又可以怎樣做呢?看到當地(盧旺達)我們感到非常適合,其實當地村裡的婦女,很多都會車縫,她們都很厲害,不需要繪畫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製作到一套衣服,但他們缺乏的是,他們没有一個很有系統的(營銷)策略,我看到當地人,他們很多時候就只是用一塊花布去綁著自己的身體,這就是時裝了,但我們覺得其實可以做多一點,如何將產品介紹給客戶,他們也不懂,所有東西都只留在自己的腦子裡,同學是不是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然後去教導當地的村民。同學香港要先設計自己的服裝,在時裝表演時他們要穿什麼服飾,也要去教當地的裁縫,和當地的職業訓練學校裡讀書的一班年輕人,希望可以為整個區域帶來新的轉變。 【同期】香港理工大學時裝 (榮譽)文學士組合課程一年級生 梁心儀 我的感受是(項目)到底能不能做到呢?溝通上是有點困難,因為一開始我們要跟很多本地的學生和組長去交流,我不懂他們當地的語言,他們也聽不懂我的語言,這個才是最大的困難。 【同期】TCC curriculum graduate AEE’s Centre for Champions Sibogoyi Eric Marie Giome 當涉及到裁剪面料或縫紉的方式時,他們(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很在意每一個細節,這與我們在盧旺達的做法不同,我們會選擇簡單和快速,但我想從這個項目中學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服裝和時裝設計在我們這個時代是非常重要的。 【同期】香港理工大學空間數據科學及智慧城市(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一年級生 張童 成衣過程的縫紉肯定是一個很難忘的經歷,跟當地的兩位在地幫手不斷交流,認識到他們的文化,他們的習慣,他們想要什麼,我們能給他們什麼,在不斷深入的過程中,真的是一種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同期】香港理工大學時裝 (榮譽)文學士組合課程一年級生 梁心儀 他們的(時裝)基礎上面,再加進我們自己新的設計,他們得到他們想要的設計,同時我們也可以增加我們的設計技巧,我們覺得好看,他們也會覺得好看,這就是我們之間擦出的火花。當整條裙做出來之後,他們穿上後他們自己很開心,我們覺得效果比我們預期好。 【同期】香港理工大學空間數據科學及智慧城市(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一年級生 張童 當衣服縫好了之後穿在身上,我們轉著圈真的太美了,我的組員還有我們兩個在地幫手看到了之後都有感動的感覺,最後得到的成品是我們雙方都滿意的,非常滿意。 【同期】香港理工大學時裝 (榮譽)文學士組合課程一年級生 梁心儀 之前我覺得我不太能接受那麼多色彩和圖案,紙樣那麼複雜的布料,但是真的來到非洲,去到市場裡面,看到那些布料全部都很複雜很鮮艷,但同時我也覺得這些布料很好看,這樣令我更了解時裝,令我之後的設計應該會更豐富。 【同期】參於項目的當地村民 Emmanueline Muhawenimana 以前我們不懂混合不同的布料材料,產生美麗的顏色,現在我們會混合這些布料,為不同的客戶創造新的設計。 【同期】TCC curriculum graduate AEE’s Centre for Champions Sibogoyi Eric Marie Giome 能夠和語言不同,膚色不同的人一起工作讓我很開心,最後我們也成為了朋友,一起分享相同的專業,交流我們擁有的知識。 【同期】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副教授 林枝衍博士 我希望同學在過程裡可以獲得啟發,原來會做衣服是可以幫助別人改善生活,也可以帶給村民幸福感。 記者 付鈺 朱樂怡 盧旺達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