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讓兒童告別劏房 工聯會倡有子女家庭優先“上樓”香港新聞網8月30日電 9月1日(本周五)是莘莘學子的開學日。香港有不少學童因居於劏房,長期在狹窄及惡劣環境下做功課,妨礙健康成長,也影響身心發展。目前全港約4萬劏房居民是18歲以下兒童,工聯會為此建議特區政府未來幾年集中資源,重點處理劏房兒童面臨的問題,爭取在2027年初步讓兒童“告別劏房”。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建議剛柔並濟,一方面立法禁止有建築安全隱患的劏房,另一方面增加公營房屋供應,讓有子女的家庭優先“上樓”或分配“簡約公屋”或過渡屋。 圖為一兒童與家人居於狹小的劏房。 資料圖片 目前全港有逾22萬人居於劏房,涉及約10萬戶,當中約4萬名劏房居民是18歲以下兒童。鄧家彪在研討會上表示,香港作為一個富裕城市,住屋問題是很多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住屋難、住得細、租金貴”均為公眾主要關注的議題,而隨着社會進入由治及興階段,“告別劏房”是香港未來必然會達到的目標,惟實現目標需要確切的政策支持,亦需要時間表。 他認為,制定時間表首先應聚焦於保護兒童的角度。他建議,“告別劏房”時間表應分為兩個階段,2023年至2025年的首階段,政府應設立劏房資料庫,收集所有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劏房家庭住址,相信有關資料並不難獲得,因為劏房兒童會就讀學校,可能會申請書簿津貼,家長亦很可能已申請公屋和綜援,政府有多種渠道了解到他們的境況,關鍵是政府是否有決心整合資料。 此外,現有執法部門應優先對育有子女的劏房進行巡查執法,若單位有安全隱患、不合法,屋宇署有權發出取締令,其他部門亦應在租務管制、濫收水電費等條例上積極調查。 至於2025年至2027年為第二階段,鄧家彪估計,屆時約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及兩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基本已經落成,在單位供應充裕之下,育有子女的劏房家庭可完成遷居。 專家:兒童長居劏房或致智力發展遲滯 劏房環境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不僅是社會普遍認知,更有科學證據支持。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昨日在“告別劏房”研討會上表示,兒童腦部發育受到多項因素影響,遺傳只是其一,若長期處於劏房等不理想環境,有機會造成智力發展遲滯。 圖為學童在劏房內做功課。 資料圖片 葉柏強引述一項長期追蹤研究指出,在逆境中成長的兒童,“(逆境)包括極端貧窮,極不理想的居住環境,特別是父母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有疏忽照顧甚至虐兒行為等”,這類兒童長大後,有八成以上機會出現發展遲緩以至智力發展延遲問題,這些兒童未來患上抑鬱症的風險亦是一般人的數倍。 葉柏強並表示,童年對於人的一生至關重要,“將來小朋友會成長什麼的人,有怎樣的性格,有什麼能力,最後他們對人生的抱負有多高,童年如何栽培至關重要。”他認為,政府向兒童投放資源,相對其他年齡段群體,會收穫最多的回報,尤其對基層兒童的改變更是巨大。 樂群社會服務處總幹事黃萬成在會上憶述,早前探訪一位育有兩名子女的單親媽媽,三人居於一間不足百呎的劏房,讀中學的女兒要在床上做功課,兒子的玩耍和睡眠空間竟是床底,讓他倍感心酸。 他建議,目前正在推行的“共創明『Teen』計劃”涵蓋中一至中三學生,已取得一定成效,未來可進一步擴大計劃至小學四、五、六年級的學生,讓參與者從小開闊眼界,樹立信心,走向正向人生道路。 (完) 【編輯:王軼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