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港區人大代表徐莉:打造灣區銀髮經濟 提振香港文旅產業香港新聞網3月5日電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於3月5日在北京召開。港區人大代表、九龍社團聯會理事長徐莉近日表示,將在今年兩會提出三項建議,一是繼續跟進《關於提升內地旅客訪港免稅購物額的建議》,二是《關於進一步便利旅客赴港通關措施的建議》,三是《關於推動大灣區銀髮經濟產業的建議》。 徐莉表示,去年兩會提出的兩項建議,包括關於提升內地旅客訪港免稅購物額、進一步增加定向港澳選拔公務員職位名額和種類的建議,獲得國家相關部委的積極回應及落實部分建議。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五周年,徐莉期望通過一系列建議,幫助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持競爭優勢,發揮好愛國愛港力量“基本盤、核心層、支撐牆、主力軍”的作用,使得香港能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令香港更好的發揮“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徐莉(受訪者供圖) 在《關於提升內地旅客訪港免稅購物額的建議》中,徐莉表示,香港和內地全面恢復通關以來,在交通運力提升、促消費政策出台、跨境支付結算創新等因素促進下,內地旅客赴港消費持續火熱,但由於內地旅客旅遊模式的轉變,即日游、深度游、文化遊的興起,零售店鋪和酒店的營業額增長未如預期,呈現“旺丁不旺財”的情況。同時,現行內地旅客訪港5000元的免稅額度未能滿足內地遊客消費升級的需求,而且內地跨境電商蓬勃及海南離島免稅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削弱香港商品價格競爭力。 為此,徐莉建議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中國籍旅客進出境行李物品的管理規定》中的訪港免稅額度,將內地旅客在港免稅購物額度從5000元放寬至3萬元,以吸引內地旅客來港消費,重振香港旅遊產業,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助推香港更好成為內循環的“參與者”和雙循環的“促進者”。 在《關於進一步便利旅客赴港通關措施的建議》中,徐莉指出,自內地與香港恢復全面通關後,兩地人流來往更頻繁,而各項大型跨境基建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以及蓮塘/香園圍口岸等相繼落成,香港的跨境交通運輸能力大幅增強,“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範圍不斷擴大。2023年旅客訪港人數接近3400萬,南下訪港旅客人數占2650萬,旅客數目已穩步回復至2017年和2018年同期的六成。同年港人北上消費蔚然成風,2023年約有5300萬人次北上,以2023年10月為例,港人內地消費金額更高達36億元人民幣。北上南下人流不斷擴大,形成“雙向奔赴”的旅遊新常態,對保持口岸通關和跨境交通暢順提出更高要求。 為此,徐莉建議,粵港兩地政府需盡快商討恢復深圳戶籍的“一簽多行”政策,並可在評估可行性的基礎上,將“一簽多行”政策逐步、有序複製到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在未來,兩地政府亦可考慮延長持港澳通行證的大灣區內地居民在港的停留時間,由現時的7日延長至14日。而在創新通關模式上,徐莉建議,可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旅檢形式上,積極探索非觸式過關技術,利用二維碼、人臉識別等技術為自動化過關驗證,取代一般掃描證件和指紋核實身份的方式,令旅客無需重複出示旅行證件,減少指紋身份確認失效或耗時長等問題,加快通關時間。 在《關於推動大灣區銀髮經濟產業的建議》中,徐莉表示,目前中國有將近3億長者,本世紀中葉及之後,中國老齡化水準會始終維持在40%以上,躋身全球高度老齡化國家行列,中國既有全球規模最大的老年消費群體,還有全球規模最大的老年消費市場。發展大灣區“銀髮經濟”產業,兼具經濟與社會價值意義,既可為經濟因應人口結構發掘新動能,也一定程度上也有助紓緩香港安老服務的壓力,化解眾多“急難愁盼”的問題。 徐莉認為,要推動大灣區銀髮經濟產業的發展,需要關注兩個重要方面,一是突破養老福利跨境攜帶的限制,減少香港長者選擇到大灣區養老的阻力,例如建立跨境救護車點對點急救模式,擴大香港醫療資源和醫療券在內地的使用範圍、加快推展兩地病歷互通系統,完善各地醫保機制等;二是增加大灣區可供香港長者選擇的優質養老服務,提升競爭力和吸引力,例如在內地建立港式管理的樂齡公寓或安老小鎮、建立跨境安老護理人才培訓計畫、設立符合港人的內地院舍認證制度、搭建跨境智慧養老平台等。(完) 【編輯:李明珠】
|